科大讯飞2025年三季报出炉,中信证券点评:维持“买入”评级。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财报发布,而是一次信号强烈的拐点确认——这家公司正在从长期投入期迈入盈利释放通道。
三季度单季营收60.78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暴增202%。更关键的是经营性现金流,Q3单季净额达8.95亿元,同比增长超25%,前三季度累计转正至1.23亿元。合同负债20.15亿元,较年初增长近20%,意味着未来收入有强支撑。这些数字背后,是公司“造血能力”的实质性恢复。
大模型商业化也交出亮眼成绩单。前三季度,科大讯飞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标108项,总金额9.36亿元,数量和金额均居行业第一。仅第三季度,中标金额就达5.45亿元,相当于第二到第五名之和的1.88倍。在央国企、教育等政企主战场,它的领先优势正在扩大。开发者生态同样迅猛,新增大模型开发者69万,平台吸引力持续增强。
技术层面,“讯飞星火X1”已在小参数量级、全国产算力条件下对标OpenAI o3,在数学、翻译、推理等任务上保持领先,并实现多模态拟人交互升级。近期发布的AI翻译耳机支持跨语言实时对话,正是这一能力的落地体现。而在东盟博览会推出“星火东盟多语言大模型”,亮相大坂世博会赋能“AI孙悟空”实现中英日三语互动,说明其全球化布局已不只是口号。
我还注意到一个战略动作:公司拟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40亿元,其中24亿元投向算力平台,8亿用于星火教育大模型产品。这说明他们清楚,大模型的竞争本质是算力+场景的双重博弈。补足算力短板,深耕教育这一核心场景,是对长期竞争力的加固。
但我也不回避问题。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仍为负,利润增长部分依赖非经常性收益,规模化变现仍在路上。销售费用同比大增26.4%,主要用于学习机品牌下沉和出海渠道建设,这意味着扩张仍在烧钱阶段。市场竞争也在加剧,国内外巨头环伺,toG项目回款周期长,都是现实挑战。
可我还是愿意给讯飞更多耐心。它走的是一条“自主可控+行业深耕+全球拓展”的长线路径。当很多人还在比拼参数规模时,它已经在国产算力上实现MoE长效训练;当Others谈出海还停留在翻译功能时,它已在日本众筹登顶、在世博馆落地交互。这种脚踏实地的技术兑现能力,值得尊重。
在我看来,讯飞的价值不只是AI概念股,而是中国少数能将大模型真正嵌入教育、政务、医疗等关键行业的公司。短期看利润修复,中期看生态闭环,长期看全球竞争力。只要这条路不偏,时间会站在它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