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博子公司与京能系完成债务重组
鸿博股份全资子公司英博数科近期完成了一项关键的合同进展:其与北京京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北京京能”)及关联方京能海北算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京能海北”)之间的重大合同债务关系已通过修订协议和债权债务抵销方式彻底理清。根据公司10月18日公告,此前总金额近10亿元的智算中心设备采购合同,经过2024年12月的补充修订后,交易金额由约9.997亿元调整为6.456亿元,算力规模保持1024PFLOPS不变。同时,英博数科需向北京京能支付违约金及补偿金合计4108万元。
更重要的是,英博数科与第三方签订的一份金额为2.582亿元的合同应收款,被用于抵销其对京能海北的未清偿债务及质量保证金共计2.275亿元。该抵销协议现已执行完毕,双方债务关系正式消灭。目前,英博数科仅剩3228万元质量保证金尚未收回,以及对第三方仍有3072万元应收款项。
这一系列操作标志着该智算项目从合同变更、履约验收到财务结算的闭环基本完成。公司披露,相关设备已于2025年3月通过京能海北的验收,除维保服务外,所有履约义务均已履行。
债务清理背后的信号
看到这份公告,我第一反应是:这步棋走得挺稳。表面上看是一次合同金额下调和债务冲抵,但背后其实是鸿博在AI算力业务落地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现金流优化。要知道,原合同金额接近10亿,如今缩水超三分之一,还涉及违约金支付,说明项目执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变动或延迟。但通过引入第三方应收账款进行等额抵销,避免了现金流出,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京能系企业将合同权利义务全部转移给新设主体“京能海北”,这种操作往往意味着项目运营主体的独立化,也可能为后续资产证券化或独立核算铺路。而鸿博选择用外部合同款来冲账,而不是动用自有资金,显示出其在资源调配上的灵活性。
不过,我也注意到当前股价走势并不乐观——主力资金五日净流出超2.2亿元,股价处于空方主导区间。虽然此次债务清理有利于报表健康,但市场更关心的是:英博数科下一个大单在哪?算力业务能否持续放量?
算力故事还能讲多远?
坦白说,我对鸿博的长期定位持谨慎态度。它不像北方华创那样有深厚的半导体技术积累和平台支撑,它的AI故事更多依赖于项目驱动和客户绑定。这次和京能系的合作算是阶段性落地,但不足以证明其具备可持续的算力建设与运营能力。
而且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资本支出大幅增加,其他应付款却显著减少,说明可能正在收缩信用杠杆。在行业整体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下,这类轻资产模式的算力服务商,若没有稳定的回款节奏和新的订单支撑,很容易陷入“项目停摆—资金链紧张”的循环。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债务抵销是利好出清历史包袱,但不是业绩反转的信号。投资者不妨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炒作期待。毕竟,在真正的算力巨头面前,鸿博的故事才刚刚走过第一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