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2 04:15:26 东方财富iPhone版 发布于 福建
$合肥城建(SZ002208)$ $山河智能(SZ002097)$ $石化机械(SZ000852)$ 点赞这种创新探索!让沉睡的资产流动起来,把未来的潜力变现到今天,既化解债务又激活经济。从硬资产到数字权益,思路一变天地宽,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智慧。
发表于 2025-10-22 01:24:48 发布于 福建

$工业富联(SH601138)$  $中化岩土(SZ002542)$  $石化机械(SZ000852)$  

作者 | 付琪森  

来源 :融中财经  

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6年前还是一栋入住率不足三成的“空置楼”,如今已是年产值15亿元的“亿元楼”。秘诀是什么?资产证券化——在上交所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一次性融资3.01亿元,传统模式需要10到20年才能回本的租金收入,被“魔术般”地提前变现。

废弃矿山变身氢能仓储设施,公交集团用未来票款收益权融资6.01亿元,磷矿探矿权获得银行18亿授信……一个个“变废为宝”的案例背后,是一套被反复强调的改革逻辑:“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官媒的宣传攻势如此密集,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似乎是湖北的原创改革。

但稍作追溯就会发现,这套话术最早出现在600公里外的湖南。时间节点是2023年3月2日,地点是长沙,主角是时任湖南省常务副省长的李殿勋。

提出这套改革逻辑的李殿勋,2024年12月31日已调任湖北省委副书记,2025年1月当选湖北省长。

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是2023年3月?为什么是现在?

答案藏在一个更沉重的词汇里——化债。

化债重压下的“三资”总动员

时间要回到2022年。那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的政策信号:在投资拉动乏力、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盘活”。

当年8月,湖南省发改委就发布了建立盘活存量资产台账的通知。岳阳、长沙等地陆续启动“三资”盘活工作——那时,这还只是一场相对温和的“存量盘活”运动。

但到了2023年初,画风突变。李殿勋提出的“三个尽可能”,把原本温吞的“盘活存量”,升级成了“三资改革”。从“可以做”到“尽可能做”,从“鼓励试点”到“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

2022年是个转折点。疫情三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曾经是“第二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更是断崖式下跌。根据公开数据,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从2021年的6.5万亿元,暴跌到2022年的4.8万亿元,跌幅超过25%。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各地举债抗疫、保民生、稳经济,隐性债务规模急剧膨胀。2022年底,各地债务风险集中暴露,中央开始要求地方政府“谁家的孩子谁抱”,自己想办法化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资”改革就不难理解了。这不是“锦上添花”的资产优化,而是“背水一战”的化债自救。当土地卖不动,当传统的融资渠道收紧,当债务到期日一天天逼近,地方政府必须找到新的“变钱”方式。于是,所有能动的资源都要动起来:六类国有资源(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能源、数据),五类国有资产(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两类国有资金(闲置和低效)——这是一场对国有“家底”的全面清查,也是一场对变现能力的极限测试。

更关键的是把原本用于发展的资本运作工具,改造成了化债工具。资产证券化、REITs、ABS、CMBS……这些原本属于金融市场的专业术语,现在成了地方政府化债工具箱里的常规手段。

洪山AI大厦的故事之所以被反复宣传,正是因为它完美诠释了这套逻辑:同一栋楼,传统模式下靠租金回本需要10到20年,但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立刻融资3亿元——这就是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今天用。

从2023年3月的湖南,到2024年底的湖北,李殿勋带着这套改革逻辑,在中部两省进行了一场务实的探索。而这场探索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从黄奇帆到李殿勋

2024年12月31日,李殿勋从湖南调任湖北。这是一次典型的“任务式”任命。

湖北当时的情况有多严峻?疫情重创尚未完全恢复,千亿级企业债务风险暴露,前期遗留问题仍在处置,全省清理出的国有“三资”高达21.5万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太多资产在“沉睡”,有太多债务需要偿还,有太多窟窿需要填补。

相比之下,李殿勋在湖南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但也只是“稍微”。2021年12月他任湖南常务副省长时,湖南的债务压力同样巨大。但至少,湖南给了他试错的空间。从2022年的温和盘活,到2023年3月提出激进的“三个尽可能”,再到岳阳盘活220亿、长沙盘活248亿的阶段性成果——湖南成了李殿勋验证想法的试验田。

现在,他要把这套打法搬到更严峻的湖北战场。

熟悉李殿勋履历的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他在重庆工作了27年,从1991年到2018年。这27年里,有14年(2002-2016)是黄奇帆主政重庆的时期。李殿勋先后担任法制办主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兼财政局长和国资公司董事长、区县书记。

这段经历很难不让人联想:李殿勋的“三资”改革思路,是否受到了黄奇帆的启发?

对比两人的做法,相似性确实惊人。

黄奇帆在重庆最为人称道的,是创造性地把资源变成资本。正如黄奇帆所说,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重组的,债务与资产的重组,一直是他的拿手好戏。

最经典的案例是“地票制度”:把农村宅基地复垦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拿到交易所公开交易——这就是“资源资产化”。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政府获得了建设用地指标,开发商买到了合法的土地,三方共赢。

李殿勋的“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逻辑如出一辙。湘潭把学校、医院的屋顶变成光伏发电站,大冶把废弃矿山变成氢能仓储——这不就是新版的“地票制度”吗?只不过黄奇帆盘活的是土地指标,李殿勋盘活的是更广泛的“资源”。

黄奇帆的另一个专长是资产证券化。他把重庆的“八大投”(八个融资平台)打造成融资机器,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方式为城市建设融资。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把政府的资产和未来收益,包装成金融产品卖出去。

李殿勋的“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湖南湘江集团发行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天心国资集团的CMBS,湖北公交集团用票款未来收益权融资——这些都是把“未来的钱”提前变现的玩法。洪山AI大厦那3.01亿元融资,和黄奇帆当年的“八大投”发债,只是工具更新换代,底层逻辑一模一样。

至于“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黄奇帆更是经验丰富。他最得意的案例是处置重庆的银行坏账:用30亿财政资金撬动了180亿注资,以1:6的杠杆率化解了金融风险。李殿勋在湖北推的“三项信用贷款改革”——10亿风险补偿资金撬动1000亿信用贷款——杠杆率1:100。

当然,根据笔者的理解,杠杆化指以国有资本尽可能大比例地撬动社会资本,从而降低政府本身表内的杠杆率。

但时代不同了。

如果说黄奇帆是在做加法,李殿勋就是在做减法。

黄奇帆那个年代(2000-2010年代),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建设、扩张。资本运作是为了筹钱搞建设,是“锦上添花”。所以黄奇帆可以稳扎稳打,一个试点接一个试点,一步步推进。

李殿勋面对的是债务高压、土地财政失灵、企业风险暴露的局面。他的资本运作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止血”——化解债务、填补窟窿、维持运转。这是“雪中送炭”,甚至是“背水一战”。所以他没时间慢慢试点,必须“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地推进。

黄奇帆是资本运作的“稳健派”,李殿勋是“务实派”。前者把资本运作当工具,后者把它当手段。前者在做城市发展的大棋局,后者在打化债生存的攻坚战。

李殿勋显然没有选择。或者说,他的选择就是:先活下去,再谈未来。

各显神通——

从资产证券化到资产代币化

李殿勋的“三个尽可能”虽然只在湖南湖北提出,却逐渐成了各地的标准动作。但有意思的是,当同一套剧本传到不同的舞台,演出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天津玩的是“串珠成链”。北方国际信托的“盘活·津辰1号”不动产信托,把城投公司手里零散的写字楼、停车场、商铺打包进信托,解决了长期困扰地方国资的难题——单个资产太小不值钱,打包起来就能融资。

黄冈走得更务实。2024年12月,“光大财通-声赫-鄂东明珠供应链金融1期ABS”成功发行,4.99亿元,利率2.80%。债务人是黄冈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下的四家二级子公司——粮食储备公司、生态农业公司、贸易公司。这些公司本身没有发债资格,但通过“化整为零”,绕过了监管红线。增信方式也变了,不再是城投主体担保,而是湖北省融资担保集团出面。这是2024年供应链ABS的新玩法:“银行保函+多债务人+省级担保”。

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资产入表这场“价值重塑”。

2024年1月,财政部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城投公司立刻嗅到了机会。根据上海高金智库的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228家非上市公司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其中城投公司66家,类城投国企128家——194家“城投系”占比85%。

看看他们都把什么塞进了资产负债表:青岛华通集团把“企业信息核验数据集”列为无形资产;南京扬子国资把“3000户企业用水脱敏数据”计入资产;天津临港更绝,直接拿“通信管线运营数据”和“智脑数字人”的知识产权证书去质押贷款,拿到1500万授信。这套玩法的逻辑很简单:做大分母,降低负债率。

而在这场资产盘活的进程中,最前沿的工具是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

2025年4月,大连干了一件更务实的事:把整个岛屿“上链”。大连市小平岛闲置资源盘活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总投资20亿元,这是国内首个RWA数字岛屿项目。项目由中国经济建设投资集团与大连舜跃集团合作,在辽宁省文旅厅和省政府支持下,把62.3公顷闲置填海用地通过区块链技术代币化,发行数字通证。

这是什么概念?传统的做法是,这块闲置地要么卖给开发商,要么自己贷款建设,再慢慢招商运营回本。但RWA的玩法完全不同:把整个岛屿的医养酒店、温泉综合体、冰雪场馆的未来收益权,打包成数字代币,卖给全球投资者。投资者买的不是土地,而是这些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份额——可以随时在区块链上交易,24小时不间断,还能跨境流通。

本质上都是把未来能产生收益的资产,提前变现到今天。只不过传统ABS要通过交易所、券商、评级机构;RWA直接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绕过了所有中介。而且,RWA打开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门——大连的闲置岛屿,过去只能找国内银行贷款或发债,现在可以直接卖给香港、新加坡、欧美的投资者。

四川和内蒙古,相比之下路子就更传统一些。四川强调“三个转化”——特许经营权、资产资源、债务项目统筹化债,把高速公路收费权、景区门票证券化;内蒙古更直接,调整矿业权出让、土地指标交易,把“家底”变现。湖南常德清理盘活国有“三资”521.1亿元,广西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化债资金来源——这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变现”手段。

从ABS到数据入表再到RWA,从交易所到资产负债表再到区块链,从境内融资到跨境代币化——好像一场金融工具的升级竞赛。黄奇帆当年盘活的是土地、厂房、国企股权,那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资产”。李殿勋时代的各地追随者盘活的,则是收费权、数据、未来现金流、甚至是区块链上的代币——从“硬”到“软”,从“有形”到“无形”,从“境内”到“全球”。

当大连的闲置岛屿未来20年的收益,已经被打包成代币卖给全球投资者;当城投公司的数据资产、未来票款收益权都能进资产负债表;当所有能证券化的资产都证券化了,能代币化的也代币化了——下一步呢?

10月1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10月21日,东湖高新、武汉控股、湖北广电、石化机械、广济药业、中百集团、闻泰科技、振华股份、东贝集团、汇绿生态、百川能源、恒立钻具、微创光电等16家湖北国资背景上市公司集体涨停;祥龙电业、光谷智造、湖北能源等紧随其后,涨幅超5%。

2023629日,东湖高新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向湖北建投转让湖北省路桥集团66%股权,作价23.87亿元。这不仅是资产出清,更是一场战略断臂的公开宣言。Wind数据显示,路桥业务曾占其营收超40%,如今彻底剥离,意味着传统基建时代的谢幕。但诡异的是,主业卖了近30个月,新主业在哪?投资者在等一张船票,东湖高新的回应却是“在筛选”。

2024327日,工控东高基金成立,5亿元规模,东湖高新掏2.45亿。表面是财务投资,实则埋下伏笔。天眼查显示,该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广州工控资本,而广州工控背后是广州市国资委。这哪是投资?分明是“联姻”。更耐人寻味的是,202471日,陕西金资向湖北建投注资6亿元。一南一北,国资跨省联动,钱到位了,粮草齐了,可猎物在哪?

2024713日,光谷环保将1670万应收账款转给湖北工建保理,无追索权。这笔账看似琐碎,实则暗藏玄机。审计思维下,这是在“做干净资产负债表”。就像姑娘出嫁前梳妆,每一笔应收都要清,每一笔负债都要亮。这不是财务操作,是重组前的净身仪式。

717,20亿中期票据发行成功。利率3.18%,期限3年,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这笔钱不用于项目,而是“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但20亿现金躺在账上,不是等风来,是等猎物。Wind统计显示,A股上市公司单次发债超15亿且未指定具体项目的,90%后续6个月内有重大并购。东湖高新的子弹,已经上膛。

618日,高新数科成立,注册资本20亿。几乎同步,通过高新数科向湖北数据集团增资3.1亿,持股30%。注意,湖北数据集团股东之一是湖北联投,而东湖高新控股股东也是湖北联投。左手倒右手?不,这是搭建资本平台。813日,湖北数据集团与人民数据共建“数据要素联合实验室”,省领导出席。人民数据是谁?人民日报旗下,国家数据管理的“红顶商人”。这个实验室,不是技术合作,是数据确权的前哨战。国家统计局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湖北数据交易额同比激增217%,全国第二。数据,正在变成新石油。

927日,东湖高新与长江光电子签战略协议。长江光电子是谁?武汉新芯的控股股东,长江存储的关联方,湖北半导体的“国家队”。协议内容模糊,只说“共同推进技术研发”。但同花顺iFinD产业链图谱显示,高新数科近期密集调研光通信、硅光芯片企业。这哪是合作?分明是借力打力,为后续并购铺路。

930日,湖北省政府与华为签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聚焦数字基建、AI、数据要素。而早在2021年,湖北联投与华为已共建“数创院”。东湖高新作为联投旗下唯一上市平台,资本运作通道唯一,资产证券化抓手唯一。你说它不是棋子?它是唯一的棋盘。省政府要的不是一家公司转型,是要通过一家上市公司,把全省数字资产打包装车,推向资本市场。

2025718日,被投企业禾元生物新药获批。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全球第二家,国内首家。技术颠覆性强,商业化潜力大。但别忘了,这是“被投企业”,不是并购标的。东湖高新持有其股权不足10%。一个项目的成功,撑不起200亿市值的转型预期。投资者要的不是“投中一个”,而是“变成一个”。

2025929日,投资者质问:并购为何三年无一落地?公司回应:已与二十多家投行合作,内部组建专业团队。言之凿凿,但细思极恐。三年筛选百家标的,平均每月3家,节奏不可谓不快。可为何无一成交?答案在20251021日的另一条问答里——董事长刘洋称“不存在停滞”。可就在同一天上午11:54,同一投资者追问:“双轮驱动”是否已停滞?刘洋答:“不存在所谓的‘停滞’情形。”语气强硬,却无实质进展披露。

这里有个致命矛盾:国资并购,讲究稳妥;资本市场,讲究效率。东湖高新夹在中间,进退两难。买快了,怕追责;买慢了,被质疑。但别忘了湖北的“三资”改革大背景——一切资源资产化,一切资产证券化,一切资金杠杆化。这不是东湖高高的任务,是全省的军令状。

所以你看它卖资产、清账款、引战投、发票据、设数科、联华为……哪一步不是在搭台?台搭好了,总得唱戏。问题是,戏本子写了三年,主角还没上场。20亿现金+6亿战投+2.45亿基金+银行杠杆,这盘棋不下则已,一下必是百亿级并购。目标是谁?

别再问为什么没动作。动作已经在路上。真正的问题是:当重组落地那天,你是看客,还是股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