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2日,以“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携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
作为全球风电领域的“灯塔”,大会以12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千余家领军企业参展的规模,全景式展现风电技术革新突破、产业生态协同创新趋势,吸引着全球风电行业从业者、专家学者以及投资者的目光,共同探寻风电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技术跃迁与成本重构
驱动深远海开发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更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技术的运用助力海上风电项目“开疆拓土”。在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展台,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今年10月1日,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发的漂浮式风电机组在广西北海成功吊装。据悉,漂浮式风电机组能依托浮体漂浮在海面上,突破了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只能安装在近海的约束,是开发深远海风能资源的“利器”。开发成本过高,是漂浮式机组商业化应用的核心障碍。金风科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使用的机组能够有效摊薄漂浮式开发成本,节约项目开发用海面积,降低工程成本和运维成本,优化漂浮式风电经济性指标。
深远海风电设备长期暴露于盐雾、台风、海浪、雷电等恶劣条件中,风电机组部件容易失效,导致维修工作量大,且深远海项目的运维成本更比近海项目高。在大会现场,也有多家风机运维企业展示了其针对深远海风电运维等场景的创新产品。
南京土星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轶航向记者介绍,他们此次带来了风机叶片内部裂纹预警产品,该产品可对叶片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前兆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辨识,实现风机叶片内部裂纹、鼓包等缺陷的诊断与预警。
金轶航说:“近年来,随着运维数字化程度提升,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风机状态监测并提前预警,改变了过去以深远海风电运维计划检修为主、故障检修为辅的模式,这种滞后性的检修体制容易导致故障发现不及时,维修滞后。”
当前,我国近海风电开发已近饱和,产业战略重心正加速向深远海迁移。随着漂浮式基础、运维数字化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的技术瓶颈与经济性障碍正逐步消除,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新动能。
场景深化与创新运营模式
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三北”地区陆上风电开发加速,青海、甘肃、新疆等地新增装机容量持续攀升。“三北”地区坐拥丰沛的风能资源与广袤无垠的土地,年平均风速颇为可观,为陆上风电开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
当下,政策积极推动沙戈荒地区(沙漠、戈壁、荒漠)风电项目,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但环境相对恶劣,需要有相对应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锐风电”)展台,华锐风电设计研究院机械工程师刘金鑫向记者介绍了一项针对沙戈荒地区冬季极端低温(低至-45℃)环境量身打造的低温启动预润滑技术。该技术通过精妙优化润滑系统与精准调控控制策略,确保风机在低温环境下能够迅速、安全地启动,有效减少机械磨损,大幅提升设备可靠性。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雷霆之势深刻重塑各行各业,风电行业亦深受影响。在本届大会“AI与智能运维分论坛”上,华锐风电数字化平台主管李海港介绍,在风机状态管理中,利用智能算法对运行数据进行规律识别和趋势预测,可以实现机组状态评估和健康管理。尤其是在陆上风电场群级运维管理方面,在预警与运维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与模型应用,开展故障预警、诊断及寿命管理,能够实现从被动维护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
此外,“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正蓬勃开展。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陆续发布省级实施方案,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大力建设分布式风电项目,通过村企深度合作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政策不仅有力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转型进程,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证券日报》记者在此次大会现场,看到不少企业展示的“风电+田野”生态融合模式。在此模式下,风电与农业共享土地资源,巧妙利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等零散土地安装风电机组,真正做到不占用耕地或生态保护区。有的企业在大会现场组织演讲,介绍如何通过“村集体+企业”参股的创新机制,实现企业与村集体携手共享收益,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
风电产业正朝着大型化、海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机组规模不断扩大,且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对风电机组的长期可靠性与运行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无数“追风”的人正以创新为帆、以技术为桨,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