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科技数亿融资背后藏着的真相,用AI把50年后的核聚变技术拉进现实,看懂这三个关键信号才能避免被高科技泡沫迷惑双眼

量子备忘
才拿到几个亿的天使轮融资,就被全网嘲是“人傻钱多速来”的跟风者?但你要是真信了这说法,可能就错过了一场精心布局的科技破局大戏。一般人眼里,核聚变是50年后的事儿,超导是实验室的昂贵玩具,AI是聊天机器人。可岩山科技旗下的岩超聚能,偏偏就把这三样搅和到了一起,而且一出手就是数亿元。更反常识的是,它这笔钱不是用来盲目烧的,而是精准砸向一个行业公认的死结,仿星器的磁场调试时间,从数年压缩到数月。这可不是画饼,是他们白纸黑字写在最新技术路线图里的目标。

传统搞聚变能源和超导应用的,基本是各玩各的。搞聚变的,比如用仿星器路线的团队,头疼的是三维线圈产生的复杂磁场太难调。用传统方法,一点点试错,调试周期动不动就好几年。搞超导材料的,比如生产主流的YBCO线材的,卡在成本上,150美元每千安米的价格,让大规模应用像个笑话,而且生产合格率长期徘徊在60%以下,一半多的材料都浪费了。资本也不敢轻易进来,因为根本摸不准节奏,钱砸早了可能打水漂,等到关键节点需要续命时,钱袋子又空了。
岩山科技的做法,第一招就是让AI来当总指挥,把这两条原本平行的线拧成一股绳。他们没分开攻关,而是用AI建了一个仿星器的“数字孪生”模型。简单说,就是在电脑里1:1造一个虚拟的仿星器。物理世界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的磁场调试实验,在虚拟世界里靠AI模拟,可能几个月就跑出最优解了。这就像玩一个超级复杂的模拟游戏,AI能试遍千万种可能,找到那条最佳路径。
等离子体的控制是另一个噩梦。它像一匹狂暴的野马,稍微不稳定就会失控,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也就勉强约束30秒。岩山直接借鉴了普林斯顿大学已经验证过的思路,用AI预测等离子体的“撕裂模”故障,能提前300毫秒发出预警。300毫秒,对人来说一瞬间,对超高速运行的机器来说,足够采取措施稳定局面了。岩山的目标很直接,就是要用这套AI算法,把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时间干到100秒以上。

超导材料这边,AI也没闲着。他们让AI去处理上万种材料配方的数据,像个不知疲倦的超级研究员,从海量组合里筛选出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同时,AI还被用在生产线上,实时监控超导材料的生产过程,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就立刻调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目标是把超导材料的合格率从不到60%硬生生拉到90%以上。成本,就这么被一点一点啃下来。
光有技术还不行,钱怎么花更是门艺术。这也是岩山被说“跟风”的最大误解点。你看它这次数亿元的天使轮,用法就特别“抠门”。钱没有撒胡椒面,而是死死聚焦在两个地方,一是仿星器原型机的超导磁体线圈和小型化装置,二是建设超导线圈的产线。所有的投入,都指向一个短期(1-2年内)必须实现的硬指标,证明等离子体可以稳定约束超过100秒,并且超导线圈能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到了下游,他们更直接。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就已经主动去找新能源电站,芯片制造厂这些潜在客户聊天了。聊的不是概念,是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聚变能源+大规模储能”的组合拳,或者用超导技术解决芯片厂高能耗的冷却问题。他们甚至在和北大联合建设“聚变与新能源实验室”,国际上的科研合作也在推进。这意味着,它的技术从诞生之初,就知道市场在哪里,要解决什么具体痛点,完全避开了“造出火箭却找不到发射场”的尴尬。
当然,这条路绝非一片坦途。最大的风险依然是技术本身。核聚变和高温超导,都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顶级硬科技,短期内就算实现了100秒约束目标,离真正的商业发电也还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这个赛道里,全球的巨头和明星初创公司都在发力,竞争壁垒会越垒越高。岩山科技本身是从传统业务转型过来的,团队是否具备打这种硬核持久战的综合能力,也需要用一个个实际成果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