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历史性时刻——美国公司Figure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一举打破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估值纪录。这家成立仅3年的初创企业,凭借“AI+硬件”的颠覆性创新,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超级独角兽”。
资本狂欢:估值一年半翻15倍
Figure的融资历程堪称“火箭式增长”: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时,公司还处于“被几乎所有科技投资人拒绝”的困境;2024年2月,贝索斯、微软、英伟达等巨头入局,B轮融资后估值跃升至26亿美元;而此次C轮融资,不仅吸引英特尔、高通、LG等产业资本,更获得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的青睐。短短18个月,Figure估值暴涨15倍,印证了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 通用人工智能(AGI)”赛道的疯狂押注。
技术突破:从“煮咖啡”到“共脑协作”
Figure的爆红源于其颠覆性技术:2023年10月,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自主学习效率碾压特斯拉的数据驱动模式;2025年2月,其自研AI模型Helix实现两台机器人“共脑协作”,可同步操控多台设备完成复杂任务;同年3月,公司更推出全球首条人形机器人生产线BotQ,目标年产1.2万台,直指规模化商用。创始人Brett Adcock直言:“我们的目标是人形机器人作为AGI的终极形态。”
中国供应链:隐藏的“关键先生”
尽管Figure总部位于美国,但其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中国制造:长盈精密提供关节、轴承和传感器;绿的谐波供应谐波减速器;旭升集团供货镁合金外壳;兆威机电提供无刷电机……这一现象并非个例——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等海外巨头,以及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中国新锐,均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中,56家来自中国,长三角与珠三角已形成“硬件创新 制造配套”的集群优势。
商业化生死局: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
尽管估值飙升,Figure仍需跨越商业化鸿沟。目前,其机器人已进入宝马工厂测试,但外媒质疑其“仅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而中国厂商已率先突围: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日租金达1.5万元,档期排至数月后;松延动力N2机器人以3.99万元的低价杀入科研教育市场,2025年上半年订单突破2000台。正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言:“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技术比拼’转向‘商业化生死局’。”
当Figure的估值神话与中国供应链的硬实力碰撞,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终极对决才刚刚开始。这场革命,终将改写人类与机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