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加速迭代的当下,越来越多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将电机外壳的材料从"熟悉的"铝合金,转向了“轻质新贵”——镁合金。博世、汇川、小米汽车、联电科技、采埃孚、蔚来、威睿等企业相继布局镁合金电驱壳体。那么问题来了:
镁合金到底有什么魔力?铝合金真的不香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镁合金外壳到底香在哪,铝合金又为何逐步"失宠"。
一.
镁合金 vs 铝合金:一场轻量化的正面较量

可以看出,镁合金在轻量化、电磁屏蔽、一体成型结构设计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尤其在电驱系统集成度不断提高、散热空间被压缩、控制器与电机深度耦合的趋势下,镁合金的性能优势正不断放大。

二.
为什么现在都在推镁合金?
1. 轻量化是王道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在纯电平台下,汽车每减重 10%,能耗就能降低 6%-8%,续航提升 5%-7%,轻量化效果显著。在 “里程焦虑” 仍是消费者心头病的当下,这种轻量化技术无疑是一剂良药。
2. 支持高度集成结构设计
镁合金铸造流动性好,适合一体成型复杂筋位、安装孔、冷却通道等结构,极大减少后续加工与螺栓连接,提升结构刚度和气密性,适合开发“控制器 电机 减速箱”三合一结构。
3. EMI屏蔽能力优于铝合金
新能源汽车中电子干扰日益严重,电驱系统往往面临严格的EMC设计约束。镁合金的电磁屏蔽性能优于铝合金,在高频(10MHz以上)下衰减能力更强,有利于通过EMI认证。
4. 符合新能源驱动高热流密度趋势
虽然常规镁合金的耐热性略弱,但像AE42、MRI153M等高性能镁合金,其耐热性能已经提升至170C以上,完全满足电机长期高负载运行需求。

三.
镁合金的挑战也不能忽视
当然,镁合金并非完美无缺:
抗腐蚀性差:裸镁易氧化腐蚀,需电泳、氟碳喷涂、阳极氧化等多层表面保护。
成本偏高:镁锭单价高于铝(约高15~30%),但可通过结构减重和零件集成化降低总体成本。
对压铸和模具要求更高:需高真空压铸、精密模流仿真、模具寿命管理。
四.
电驱企业用镁合金的典型案例
企业
应用场景
镁合金牌号
博世
电驱一体壳体
AE42 / MRI153M
汇川技术
工业伺服电机、新能源电驱系统
AZ91D / AE42
小米汽车
三合一驱动系统
AE42(预计)
采埃孚
电驱变速箱壳体
MRI230D / MRI153M
联电科技
电机&减速器一体化集成壳体
AZ91D / AE44
威睿
电驱动平台(支持宁德、上汽等)
AE42 / 自研改性镁合金
蔚来汽车
多合一电驱控制器、后桥驱动壳体
AE42(中高温区域)
写在最后
镁合金凭借出色的轻量化表现、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和良好的一体成型能力,正在成为新一代电驱壳体材料的“明星选手”。越来越多的整车厂与一级供应商在新平台中选择“押注”镁合金,确实有其技术与性能上的合理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铝合金已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款工艺成熟、成本相对可控、耐腐蚀性更好的材料,铝合金在电驱领域依然拥有广泛适用性。尤其在对成本敏感、热环境不苛刻的应用场景下,铝合金仍是不容忽视的“硬核老将”。
【材料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对于电驱产品而言,材料的选型应该是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成本控制与平台战略的综合权衡。镁与铝,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PK,而是新时代电驱系统中的多元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