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氢能作为能源属性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氢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指出产业发展当下的一个共性问题——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化程度不足。为此,他们呼吁国家继续出台政策,打通氢能在“制储运用”等全链条上存在的技术堵点,加大财政补贴,助力氢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潘复生院士表示,低成本安全储运氢是实施氢能战略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但氢气的高效安全储存运输已成为制约氢能应用的最大瓶颈,管道运氢由于氢脆等问题,无法实现长距离商业化规模应用。镁基储氢材料是固态储氢,具有资源丰富、体积储氢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常温常压安全储运、材料成本低等核心优势,可以实现氢气从液态、气态储运向固态储运的根本性转变,有望成为突破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储运氢安全风险大、成本高困境的战略选择,其大规模应用能有效解决氢气存储和运输难题,构建稳定可靠的氢能供应链,降低我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作为新的储运氢技术,应加大对镁储氢、运氢产业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在超长期国债项目、两重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计划中启动和加大对镁储氢、镁运氢开发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支持镁基固态储运氢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千吨级产线建设。完善镁储运氢政策和制度工具箱。对创办镁储运企业实行“三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提供20%设备购置补贴,首台(套)设备和产品补贴提高至3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组建全国镁储运氢标准制定专委会,牵头成立国际镁储运氢创新联盟,主导ISO/IEC国际标准制定。规划和建立镁储运氢全国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氢气安全储运尽管已成为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但研究平台还呈现小而散的特点,目前是世界级高水平平台建设的重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