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光电最近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领域,公司正与头部客户开展科研阶段合作,技术方向聚焦射频与光;二是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比增速超过50%,高压连接器在国内主流车企中占据较高份额,Busbar已小规模量产,智能网联产品也已获得多个项目定点。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一边是传统主业承压,另一边却是前沿科技布局与高景气赛道的快速突破。
从财务数据来看,中航光电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8.4亿元,同比增长12.4%,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0.9%至17.4亿元,扣非净利润也下滑超三成。尤其是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净利润更是暴跌64.5%,毛利率降至28.2%,净利率仅7.4%。这种“增收不增利”甚至“减收更减利”的局面,反映出公司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阵痛期。主要原因在于军品业务交付节奏放缓叠加军工反腐带来的采购延迟,同时军品占比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至约40%,而民品虽然增长迅猛,但毛利率偏低,难以对冲盈利下滑压力。
但我认为,当前的困境并不能定义这家公司的长期价值。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的“技术型选手”,而不是基本面崩塌的企业。军品业务短期承压,但公司在军用连接器领域的技术壁垒和资质优势依然牢固,央企背景赋予其极强的稳定性。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开启,军备升级需求有望重启增长周期。更重要的是,民品端的表现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希望——新能源车业务增速超50%,且已切入主流车企供应链,Busbar和智能网联产品的量产落地也标志着能力平台逐步成熟。
更值得留意的是它在量子科技方向的早期布局。虽然目前尚处科研合作阶段,尚未形成收入贡献,但能与头部客户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展开合作,本身就说明其技术储备已被行业认可。这类合作往往具有先导性意义,未来一旦进入工程化或产业化阶段,可能带来新的增长极。
所以在我看来,中航光电现在的状态更像是“王子落难”,而非“大厦将倾”。短期业绩受制于军品周期和成本压力,但民品高增+量子技术前瞻布局,正在为它打开第二成长曲线的可能性。如果能在“十五五”实现军品回暖与民品放量的双轮驱动,那现在这个估值水平,或许正悄悄酝酿着一次价值重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