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田股份全资子公司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的小高寨磷矿,正式获得贵州省应急管理厅批复,同意其290万吨/年扩建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这意味着该矿区的生产建设规模将从原有的200万吨/年大幅提升至290万吨/年,成为公司推进磷化工一体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这一批复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4年,芭田股份便通过竞拍取得小高寨磷矿探矿权,迈出了向上游资源端延伸的第一步。2020年,贵州芭田正式拿到采矿许可证,实现从“找矿”到“持矿”的跨越。此后在2025年2月,矿区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定开采规模为200万吨/年。而此次7月提交变更设计、11月获批,标志着项目建设进入实质性扩容阶段。根据官方文件编号“黔非煤项目安设审字〔2025〕46号”,整个流程合规且进展清晰。
扩产背后的意义不容小觑。磷矿作为磷化工产业链的起点,直接决定后续高纯磷酸、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端产品的原料供给能力。此次产能提升近半,不仅有助于芭田股份实现“富矿多采、高效利用”的目标,也为打通“磷矿—磷精矿—高纯磷酸盐—新能源材料”全链条提供了坚实支撑。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此举有利于优化上下游产业布局,强化一体化竞争优势。
看到这条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步棋走得很稳。尽管当天股价出现回调,主力资金也有流出迹象,但我认为市场可能暂时忽略了这个审批背后的长期价值。毕竟,拥有自有矿山的企业在整个农化行业中仍是少数,而能持续推动产能释放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深股通持股比例高达76%,说明外资对这家公司的底层资产依然认可。
更让我看好的是基本面支撑。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毛利率保持高位,负债结构健康。7家机构清一色给出“买入”评级,不是没有道理。短期波动受情绪和交易因素影响,但企业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到资源掌控力和产业链纵深上。
在我看来,芭田股份正从一家传统的复合肥企业,逐步转型为具备上游资源保障和下游新材料延伸能力的综合型磷化工平台。这次扩产获批,不只是数字上的增加,更是战略落地的具体体现。未来若能顺利达产,其在新能源赛道的话语权有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