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电气复牌首日的股价表现颇值得玩味。10月17日,公司股价开盘一度触及涨停,随后迅速回落,最终收跌5.11%至7.62元,全天振幅高达16.18%,成交额8.91亿元。这种过山车式的走势,与公司披露的收购储能子公司方案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重组预案,智光电气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控股子公司智光储能的少数股权。这家2018年以1亿元设立的储能公司,经过三轮融资后估值已暴涨至25亿元。交易背后嵌套的上翻收购条款浮出水面,揭示了这场资本运作的精妙设计。
分析显示,此次交易本质上是履行前期增资协议中的承诺条款。根据约定,智光电气需在2024年3月29日起的12至24个月内披露收购方案。上翻收购的安排使得前期入股的一批明星机构投资者——包括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科泰电源、南网能创等——能够以优惠价格实现子公司股权与上市公司股权的价值转换。
发行价格区间定为5.41元/股至6.40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8.03元折价约20%至33%。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能够以显著低于市价的条件获得上市公司股份,而智光电气则通过此举减少现金支出,同时配套募集资金优化财务结构。
值得关注的是,智光电气自身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和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7亿元和-3.26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5515万元。在此期间,公司还因未按规定披露业绩预告而收到监管警示函。
相比之下,智光储能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8月,其营业收入分别为9.25亿元、10.63亿元和10.6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76万元、4218万元和6581万元。公司在手订单超18亿元,生产基地自4月以来一直处于繁忙生产状态。
此次交易的时间节点也引发市场关注。就在公司股票停牌前一周,智光电气走出五连涨,累计涨幅约12%。停牌前一个交易日的股东数据显示,三季度以来有三位自然人新进前十大股东及流通股股东榜单。
从深层次看,这场交易反映了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持续亏损背景下,试图通过整合优质储能资产来改善财务报表的迫切需求。然而,市场用脚投票的表现表明,投资者对这笔交易的合理性和估值水平仍存疑虑。上翻收购条款虽然为前期投资者提供了退出通道,但也可能对上市公司原有股东权益造成稀释。
智光电气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真正实现通过储能业务提升持续经营能力的目标,仍需后续交易细节和实际整合效果来验证。目前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标的资产交易价格仍存不确定性,这场资本运作的最终成效还有待观察。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