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9%。

图片来源:《白皮书》
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表示:“随着北斗规模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呈现出稳定回升的态势。”
当前,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在向时空服务产业跨越升级。一个关键信息是,2024年,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联合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
于贤成表示,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导航产业培育起步期(1991—2004年)、北斗产业自主创新期(2005—2020年)和时空产业开拓发展期(2021—2035年)。2025年,产业研究将立足于时空服务产业的范畴,面向新的应用市场,涵盖地理信息、遥感、室内定位、低轨星座、移动通信、惯性导航、视觉导航、地磁导航、大数据等能够产生和处理时间空间信息的相关领域,以及相关服务提供商,在此基础上,预计2025年我国时空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将超万亿元人民币。
具有北斗功能的终端产品
总保有量超过20亿台/套
《白皮书》显示,2024年,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46%,达到1699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29.51%。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8.21%,达到4059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70.49%。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冬航介绍,在智能网联汽车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前装应用市场等因素带动下,关联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
在北斗专业应用市场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交通、公安、应急、能源、通信、水利、农业、广电等主要行业和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接近3000万台/套。在交通、农业、公安、广电、移动通信、能源这六大行业或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均已超过100万台/套,其中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数量最大,超过1350万台/套。
在北斗大众应用市场方面,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款型具备了北斗短报文功能;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已基本实现了全国城乡镇道路全覆盖。2024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过4.1亿台/套,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94亿部。车载导航仪市场终端销量超过2000万台,高精度、船载等在内的各类监控及定位终端设备销量超过1.2亿台/套。截至2024年底,国内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接近23亿片(含智能手机),具有北斗功能的各类型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20亿台/套(含智能手机)。
多家上市公司涉足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总数量已接近2万家,从业人员总数近百万人。其中,在境内上市的相关企业(含新三板)总数为94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9.52%。
据《白皮书》介绍,目前,北斗基础产品供应链稳定,芯片、模块、天线等系列基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性价比持续提升,已经实现亿级量产规模,有力支撑了自主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健发展。北斗芯片制程不断进化,2024年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模组已经研发成功,基于该芯片开发出的一系列模组和终端,推向市场后反响良好。
记者注意到,北斗星通、国科微、海格通信、合众思壮、振芯科技、司南导航、航天宏图、四维图新等上市公司均从事这一领域业务。近期,高精度卫星导航芯片制造企业司南导航副总裁孙中豪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益于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场景扩展,公司2024年高精度板卡销量增长迅速。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司南导航高精度GNSS板卡/模块销量19.66万片,同比增长15.92%;营业收入5965.13万元,产品毛利率接近50%。
北斗系统与低空经济
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北斗的一个突出应用领域,应用场景已覆盖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等多元领域。

图片来源:《白皮书》
据《白皮书》介绍,当前我国低空经济仍处初级阶段,空域利用率不足5%,面临适航认证周期长、基础设施待完善等挑战。作为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服务的核心支撑,北斗系统可深度嵌入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北斗系统将加速与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在低空交通管理、应急救援、低空物流、低空文旅、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效能,持续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将促进北斗产业发展。海量的应用需求将推动北斗技术迭代升级,加速北斗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助力北斗系统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开辟新的增长极,实现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