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欧股份突然宣布拟减持不超1.35亿股回购股份,套现金额近7.5亿元——这个动作本身就很耐人寻味。更巧的是,就在此公告发布前不久,公司刚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一边准备赴港融资,一边却要抛售自家股票,这操作难免让人多想。
根据公告,这次减持来自公司此前回购的股份,计划在公告发布15个交易日后六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完成,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2%。目前利欧股份的回购专户持有约2.78亿股,占总股本4.11%,而当初回购的平均成本仅为1.44元/股。按最近一次收盘价5.53元计算,这笔减持若全额执行,公司将直接获得约7.49亿元现金。从财务角度看,这是一笔低成本、高回报的操作,且完全符合其去年《回购报告书》中的规定:回购股份可在持有满12个月后择机出售,期限为三年内。
值得注意的是,利欧股份近年来的业绩波动剧烈得有些“戏剧化”。2021年亏损超10亿元,2022年继续亏了4.43亿,到2023年突然扭盈为19.66亿,去年又转亏2.59亿。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4.3%,达到4.78亿元,但细看才发现,主要收益来源于对理想汽车的投资收益。换句话说,它的主营业务并不稳定,利润走势更像是在“炒股”而非“做企业”。
而眼下它正冲刺港股IPO,募资方向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半导体产能建设以及全球化布局。这些听起来都很“前沿”,但结合当前减持动作来看,我不禁要打个问号:如果真有硬核科技实力和清晰的发展路径,为何不在融资前先稳住市场信心?反而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套现一部分?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动作透露出一种“资本腾挪”的意味。利用低价回购、高位减持的方式增厚短期利润,再讲一个关于AI和半导体的新故事去港股寻求更高估值。这种模式不是没有先例,但关键在于后续能否兑现技术投入与业务增长的承诺。否则,所谓的“战略布局”很容易被看作是包装资本游戏的外衣。
而且从市场反应也能看出端倪——消息传出后,股价应声下跌,最新报4.84元,跌幅5.84%,成交额高达24.16亿,显然是资金在用脚投票。投资者或许并不反对企业灵活运用资本工具,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可持续的经营能力,而不是靠投资运气和资本操作撑起来的财报。
说到底,利欧股份这一手“边融资边套现”的棋走得不可谓不精明,但能不能赢得长期信任,还得看它到了港股之后,是不是真的把钱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