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地图”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背后是日益壮大的新能源车流和持续加密的充电网络。短短三天内,全国高速充电量接近44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五成,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整个产业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真实写照。

高速充电量创历史新高
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10月1日零时至10月3日18时,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4380.9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1.33%,日均充电量是平日的2.54倍。这一数据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在节假日出行中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前瞻网引用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数据显示,仅假期首日充电量就突破10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8%,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随着自驾游成为主流出行方式,新能源车主对补能效率和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基础设施仍面临“潮汐式”压力考验。
充电网络加速升级与技术创新
为应对激增的充电需求,各地纷纷加快充电桩建设步伐。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已超1700万个,同比增长超过50%,充电网络越织越密。特别是在山东威海、湖北等地,液冷超级充电桩、600kW超充桩陆续投入使用,部分车辆可实现“10分钟满电”或“1秒1公里”的补能速度。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V2V设备、甲醇动力快速充电机等新型补能方式也在湖北等多个省份试点应用,通过“桩找车”模式缓解固定车位不足的问题,提升了服务灵活性。
政策引导与长期发展挑战并存
尽管短期应急措施见效,但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国家电网监测显示,假期期间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部分热门服务区出现“叫号充电”现象。这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仍滞后于车辆增长的需求。目前,新能源汽车日均通行量预计达1250万辆次,占高速总流量约20%,较去年同期增长30%。面对结构性失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明确要求: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桩数量要超过10万台。未来还需推动超充+快充梯度布局、优化充电收益模式,并统筹推进城乡充电网络建设,才能真正破解“假期忙死、平时闲死”的投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