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股友说煤基乙醇有前景,提几点反驳:
第一,大规模投资煤制乙醇基础设施,可能会将资本和技术“锁定”在化石能源转化路径上,从而在未来与真正零碳的绿色技术(如生物质、绿电制氢合成乙醇)竞争时处于劣势,成为“搁浅资产”。技术再先进,其源头仍是煤炭。整个过程(煤→合成气→二甲醚→乙醇)本质上是一个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化学过程。从全生命周期看,其碳排放远高于生物乙醇或未来的人工光合作用制乙醇。
第二,所谓的成本优势严重依赖于低廉的煤炭价格。未来还可能推行更严格的煤炭资源税、碳税或环保税,煤炭成本上升将迅速侵蚀其成本。如果建立碳交易市场,煤制乙醇企业将为这些碳排放支付巨额成本。同时,纤维素乙醇、藻类乙醇等第二代、第三代技术一旦取得商业化突破,其原料来源更广、成本更低,且是真正的碳中性,将对煤制乙醇形成降维打击。而兴化的业绩是对煤基乙醇前景的最有利回复。
第三,一旦国内国外燃料乙醇的碳足迹成为硬性准入标准,煤基乙醇可能首先被排除在采购清单之外。且如果从巴西、美国等国进口的低碳生物乙醇在成本和环保上更具优势,且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那么通过国际贸易填补缺口可能比在国内建设高碳项目更经济、更“绿色”。
第四,“富煤贫油少气”是现状,但不是未来方向。国家的核心战略是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而非将其固化。煤制乙醇本质上是“煤代油”,它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但没有改变能源的化石本质。未来政策支持必然会向零碳、负碳技术倾斜,而对煤基路线的支持可能会逐步退出,甚至加以限制。
我提反驳意见,因为那是上百的投资项目,如果未来不能给兴化带来改观和前景,那么国有资本和股民损失巨大,日后谁来负责?当然,如果说煤基乙醇发展前景好,那为什么是十大股东出逃?没有资金拉升?股价低迷?如果真是正确的,市场未来预判是科学、准确的,为什么置入资产后兴化连年亏损,证明还是预判出了问题。股价说明一切,没有资金看好。
对“前景”的评估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业本身的长期增长潜力,二是特定公司为所有股东(包括国有股东与中小股东)创造超额回报的确定性。当前,百亿级的产业投资,反映了个别决策主体对长期收益的信心;而持续低迷的股价,则代表了资本市场整体用资金投票所形成的相反结论——市场认为,该收益路径中蕴含的风险与成本可能过高。
这两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并不直接否定“煤基乙醇”作为技术路线的价值,但它确实强烈提示:在目前的工艺成本、能源价格、环保政策与市场竞争格局下,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与投资回报优势尚不能取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
因此,在判断“煤基乙醇是否有前途”这一问题时,如果我们将“整体利益”定义为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资本的长期真实回报,那么市场的集体判断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客观信号。它提醒我们,战略前景不是个人利益和盲目拍脑袋,必须经由经济可行性的检验才能最终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