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软件控股股东薛向东在2025年10月15日至11月20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098.3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4%,导致其直接持股比例从11.24%下降至10.90%。此次权益变动触及1%的披露刻度,公司于11月21日发布正式公告。根据披露信息,本次减持系薛向东因个人资金需求而实施,且完全符合其在2025年9月13日预先披露的减持计划,未超出原定范围,也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承诺事项。截至目前,薛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东华软件35.22%的股份,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此次减持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亦未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减持比例看似不大,但时间跨度不足一个月即完成超千万股的减持操作,显示出一定的节奏把控。结合市场表现来看,截至公告日,东华软件股价报10.42元,涨幅3.68%,成交额达14.15亿元,交易活跃度较高,可能为大股东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减持窗口。从合规角度看,整个过程严格遵循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深交所的相关监管要求,信息披露及时透明,体现了成熟资本运作的规范性。
说实话,看到这类实控人减持的消息,我第一反应从来不是“利空来了”,而是去想:他减得合不合理?背后的逻辑是否清晰? 薛向东这次减持完全落在此前预披露的框架内,说明并非临时起意,更像是一种规划性的财务安排。作为一家深耕信息技术、参与多个国家级数字化项目的公司,东华软件近年来一直处在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期。它的业务涉及医疗、金融、能源等多个政企服务领域,正是当前“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承载者之一。
在我看来,这种背景下实控人的适度减持,并不意味着对公司前景的看淡,反而可能是为了优化个人资产配置,甚至不排除未来用于支持公司层面的战略投资或激励机制。毕竟,35.22%的合计持股比例依然稳固,控制权毫无悬念。比起那些偷偷摸摸减持、甚至违规套现的案例,薛向东的做法显然更值得肯定——规则之内行事,尊重市场,也尊重投资者知情权。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清醒:频繁的股份变动始终会引发市场情绪波动。尤其是当个股处于阶段性高点时,大股东的退出动作容易被放大解读。但从长远看,真正决定一家公司价值的,还是其在核心技术、行业卡位和生态构建上的真实能力。东华软件若能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赛道持续深耕,把平台战略做实,那么一次正常的股权微调,不过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小浪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