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工的“订单簿”与“利润本”为何不同步?
广东建工最近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工程项目经营情况,新签工程施工项目超过500个,累计未完工项目超过2000个,看起来订单簿相当饱满。然而,翻看公司的财务数据,前三季度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两位数。这种“订单红火、利润缩水”的反差,值得玩味。
项目进度里的“冰与火”
公告里透露了几个关键细节:像北江航道升级、韩江水利枢纽这类大型工程已进入结算阶段,但弥勒市城轨项目却仅完成不到4%的施工量。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进度差异,或许能部分解释利润波动——已完工项目可能在等待回款,而停滞项目则持续消耗管理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地铁项目,因材料调差和设计变更,合同金额增加了近一成,这种“动态调整”在基建行业并不罕见,但也考验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
增收不增利的“剪刀差”
对比其他渠道的消息可见,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微增但净利润下滑,第三季度单季营收下降却利润回升,这种财务数据的“打架”或许暗藏玄机。有分析提到应收账款规模较大,结合公告中“正在结算”的表述,可能是部分工程款未能及时到账。与此同时,安徽分公司新开工的住宅项目彰显业务扩张野心,但房地产行业周期性压力或许已在拖累利润率。(此处融合了补充材料中安徽项目开工与中报分析的内容)
PPP项目的政策变奏曲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几个PPP项目的状态变化。随着最新政策强调“使用者付费”导向,类似弥勒城轨这种暂缓实施的项目,可能需要重新协商合作模式。法律界人士曾指出(引自补充材料),存量PPP项目转向新机制时,涉及付费机制重构、民企参与度提升等复杂调整,这个过程可能影响短期收益确认。广东建工在公告中特意标注数据“未经审计”,或许也为后续调整留有余地。
股东用脚投票的暗示
股东户数在9月下旬突然增长17%,同期股价小幅上涨,这种“散户涌入”的现象往往伴随分歧。有人可能看好其基建龙头的抗周期属性,也有人担忧应收账款和PPP政策风险。就像厨房里同时开着冰箱和烤箱,冷暖气流交汇处总要形成些微妙对流。投资者或许需要更细致地观察:那些正在结算的项目回款能否兑现?新开工项目能否避开“低利润率陷阱”?政策东风能否吹散财务数据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