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一纸报告,三花智控股价应声下挫
高盛近日将三花智控A股评级由“买入”下调至“中性”,并指出市场对该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预期过于乐观,导致股价透支基本面。受此影响,11月3日三花智控A股、H股双双低开,收盘分别下跌2.28%和5.92%,成交额高达102.42亿元,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6.8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高盛虽下调A股评级,但仍维持H股“买入”评级,显示出其并非全面否定公司价值,而是对A股当前估值提出警示。
此次调整背后,是高盛对公司机器人业务前景的审慎判断。据其测算,当前股价隐含了未来一年90万至200万台人形机器人出货的极端乐观假设——而这一数字远超行业现实。以特斯拉为例,其Optimus机器人Gen 3版本才计划于2026年初发布,年底才有望量产,距离大规模商用仍有较长距离。目前三花智控尚未披露任何实质性订单或收入贡献,短期内机器人业务难以转化为业绩支撑。
概念炒作退潮,基本面能否接棒?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并不意外。今年以来,尤其是从9月开始,三花智控因沾上“特斯拉宏图第四篇章”和“50亿元机器人订单传闻”等热点,股价一路走高,市场情绪明显过热。但一个零部件企业,仅因可能供应机电执行器,就被资本赋予如此高的成长预期,本身就值得警惕。
更关键的是,传统主业也在面临压力。暖通空调业务受制于高基数和补贴节奏,新能源车热管理板块增速也被预测维持在12%-15%的温和区间。尽管公司在液冷系统领域积极布局AI数据中心冷却方案,技术延展性不错,但新业务放量仍需时间验证。
财务上看,公司货币资金充裕、偿债能力增强、现金流改善,基本面并未恶化。前三季度利润增长也得益于高毛利产品放量和规模效应。可问题在于,资本市场现在买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三年的想象力。47.5倍的市盈率,已经提前兑现了太多不确定的预期。
我的看法:风还没吹起来,股价已飞太远
我认为高盛这次的操作更像是给过热行情踩了一脚刹车。他们不是不看好三花智控的技术积累或长期方向,而是提醒投资者:别把故事当财报。这家公司确实在机器人执行器和液冷领域有前瞻布局,杭州和墨西哥的生产基地也在推进,战略清晰且执行力强。
但投资终究要回归现实。没有订单、没有营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仅靠概念驱动的上涨注定不可持续。短期来看,MACD出现死叉,主力资金连续五日净流出超28亿元,行业整体也在回调,风险正在积聚。
我的结论很明确:三花智控是一家具备长期潜力的优质企业,但当前A股价格已过度反映乐观预期。风或许终会来,但现在显然还没真正吹起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风口上的泡沫,不如等待基本面信号的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