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利用22项国家标准近期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关键环节迈出实质性一步。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牵头单位之一,深度参与了此次标准制定,全国超80%锂电池回收相关国家标准由其主导或参与,其中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全部由该公司牵头和参与研制,占比超过60%。这一数据反映出邦普循环在行业标准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邦普循环是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自2015年被收购以来,持续布局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目前公司镍钴锰金属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每提升0.1个百分点的回收率需投入上亿元研发费用,技术壁垒极高。其年处理废旧动力电池能力达12万吨,相当于让20—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实现再生利用。这一规模效应支撑了其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即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2025年退役量达82万吨,2028年将突破400万吨。然而规范化回收率尚不足50%,部分地区甚至低于25%。大量退役电池流向非正规拆解渠道,带来环境风险与资源浪费。“僧多粥少、价高者得”成为行业现实困境,电池产权多次转移导致溯源困难,回收系统难以统一。
为破解难题,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已发布涵盖回收通用要求、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等22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已在行业内大规模推广应用,部分企业依据标准实现了高效绿色回收。与此同时,商务部拟修改《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首次将动力电池回收纳入监管核心,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邦普循环构建的“定向循环”闭环生态被视为破局样板。该模式覆盖从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到回收、拆解、提纯再到材料再生产的全链条,实现正向开发与逆向设计同步迭代。公司已制定445项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26项,支撑18个标委会开展跨领域标准研究。其自主研发的DRT定向循环技术已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向行业公开分享。
面对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绿色壁垒,高标准回收体系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绿色通行证”。目前我国已有近40名专家进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电池相关技术机构,由中方牵头的《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国际标准提案已成功立项。业内观点认为,未来竞争焦点在于主导碳核算规则等“方法学”制定,而大规模工业数据积累是中国企业的天然优势。
地方层面,四川、内蒙古探索建设区域回收中心,山东肥城打造千亿级电极材料产业链,形成与国家标准协同推进的格局。尽管现行标准多为推荐性,约束力有限,但行业共识认为,遴选安全、环保、低碳等关键环节设立强制性标准已是当务之急。预计未来5—1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标准将成为决定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