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器人,特别是人型机器人到底处于0-1的哪个阶段,无论业内还是市场分歧都很大。但,这不妨碍整条机器人产业链像一条降噪了的传送带,把利润悄悄运向“卖铲人”的口袋。
业内有人跟我说,我旁边就是埃斯顿,股价也没怎么涨。确实,就目前来说,整机厂在聚光灯下,只是“门面”;真正旱涝保收的是那些藏在 BOM 表里的零组件——减速器、丝杠、关节电机、视觉传感器、热管理阀泵……它们像当年光模块里的 800G 光芯片,用量随机器人放量而指数级膨胀,但供给却卡在“高精度+高资本支出”两道窄门。
2
过去的一个季度,市场已经用股价涨幅投票:
埃斯顿 +22%,看似温和,却是国产伺服龙头的“开胃菜”;
三花智控 +70%,新能源车热管理龙头直接把阀泵技术平移到机器人关节,单车价值量 2000 元→单机器人 4000 元,毛利率再抬 3pct;
奥比中光 +50%,3D 视觉从“可选”变“必配”,一台人形 4 颗摄像头,ASP 600 元,100 万台就是 24 亿元增量市场;
拓普集团 +62%,行星滚柱丝杠进入特斯拉 B 样,单机 10 根,单价 800 元,替代进口 30% 降价空间,毛利率 40%+;
宁波华翔股价则直接翻倍,汽车精密铸件切入机器人大臂、基座,重资产+长认证,先发车就是深护城河。
3
当你说人形机器人26年都不能量产,商用最起码5年之后的时候,我想跟你说的是——规律从不缺席,只是每次都换马甲。
2023 年 3 月,中际旭创 28 元,市场的后知后觉者还在质疑 800G 需求;6 个月后,股价 直接冲上170 元,而光模块“铲子公司”则集体 5 倍。
当前,机器人赛道正在复制同一剧本:
1. 0→1 阶段,炒“唯一性”,谁能送样特斯拉、谁就有估值溢价;
2. 1→10 阶段,炒“弹性”,单 BOT 用量大、价值量高、国产化率低,三者兼具者涨幅最猛;
3. 10→100 阶段,炒“份额”,良率、产能、成本三线赛跑,龙头把二线打回 10 倍 PE,行情结束。
现在处于 1→10 的早中段,第二批“铲子”还在地板上:
• 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 2025 年新产能 120 万台,当前市值仅绿的 312亿。
• 六维力矩传感器:柯力传感 2024 H2 产线投产,单机 4 颗,ASP 2000 元,100 万台=80 亿元 TAM;
• 超薄刹车伺服电机:江苏雷利已送样优必选,市值不足 300 亿元,对应 2026 PE 20 倍;
• 机器人线缆&接插件:凯中精密、瑞可达,单车价值量 800 元→机器人 1500 元,认证壁垒高,毛利率 35%+。
4
行动起来吧:
1. 先选“铲子”,再选“整机”;整机厂最后才业绩兑现,波动大、弹性小。
2. 用“光模块三问”过滤:有没有特斯拉/华为送样?ASP 能不能翻倍?产能能不能 12 个月内落地?三问皆 YES,加入自选。
3. 等一次板块 15% 回撤,逢阴线买,不追阳线;机器人是高 赛道,回撤才是朋友。
记住,当财经媒体头条出现“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时,第一批铲子又已经翻三倍。
现在,传送带刚刚启动,别等到“机器人 50 指数”发布才想起找代码——铲子不等人,筹码也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