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引起了很多讨论,因为现场也是闹剧不断,有用遥控控制的,有中途摔倒的,跟大家想象的机器人并不一样,没有那么灵活经验,所以很多人对于机器人的未来表示了很大的怀疑。那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啊,现在这个机器人比赛很相似。

1894年的时候,法国有一家颇受欢迎的报刊叫小日报,组织了一场汽车比赛。啊,他们想验证一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到底可不可靠,到底能不能革了马车的命。那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呢,全国只有26辆汽车参赛。那经过几天资格赛后,甚至剩下了21辆,$京城股份(SH600860)$

内燃机和蒸汽机车各占了一半。那在当时马车还是占据主流的情况下,这种汽车比赛呢简直就是异类啊,绝大多数人都是用嘲笑的眼光来看的那现场也是闹剧不断。因为蒸汽机车呢非常庞大,操作笨重,需要专门的操作员,每隔四五十公里就需要加一次水。而且汽车运行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蒸汽来干扰视线,很容易出车祸。所以虽然只有21辆车的比赛,竟然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有行人受伤害轧死了小狗。有辆蒸汽机车的锅炉管爆裂,操作员都被炸进了医院。那有一辆刚出发甚至断轴了的直接退赛。那还有几辆车途中轮胎损坏直接栽到了沟里啊,换胎之后才重新上路。那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啊,只有17辆车完赛。第一名完赛的是一辆蒸汽拖拉机,用了大概11个小时。那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时的观众他能想到几十年后汽车可以在公路上用一百多公里的时速奔驰吗?那再保守一点的人呢会这样想吧,当时第一名王三仔不是一辆蒸汽拖拉机嘛,那么会不会有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蒸汽机车才是未来呢?所以说任何事物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而并不是局限于当下。

那回过头来看机器人马拉松比赛,那多数人对这种东西不屑一顾,是因为跑步这个动作对于生物体来说太简单了,我们随便抬抬腿,甩甩胳膊就办到了。但是机器人看起来竟然如此的笨拙。那也有人提出疑问啊,既然是马拉松比赛,那设计个有轮子的机器人不就完事儿了吗?就显得自己很聪明啊。$天奇股份(SZ002009)$

可是大家要明白机器人马拉松的意义在哪儿?它除了让大众接触了解这个行业,更重要的是它需要验证机器人作为人类形态需要攻克的难关。很多人认为这个比赛看的是电池续航,实际上它考验的是机器人的散热、轻量化设计、能耗、避障、动态平衡、缓冲结构、精密部件的可靠性等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和机器的差异到底在哪儿?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全能性更强,但是上限很低。机器的特点是不具备全能性,但专一性很强,且上限很高举个例子,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各种类型的复合动作,它可以去搞电焊,也可以搬东西,但缺点是人搞电焊的精度就不行,搬东西也不能很重,这就是所谓的上限很低,但是机器就不一样了,想要电焊,那专门搞个电焊机器人生产线就行了,精度极高还不会累,但你要让他搬东西,电焊机器人能行吗?得需要专门的起重机,几十吨上百吨轻轻松松,这就是人的全能性和机器的单性差别。但是如果是人和机器结合起来呢,让机器人既有人的全能性,又有机器的专一性,那画面太美,简直不敢想象。未来的机器人它可以帮你提起百斤重物的同时,还能精细的帮你削个苹果,这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根本用不了3年、5年那么久,说不定1年、2年足以在机械层面完成人和机器的完美结合。那如果再加上AI呢又是一种什么画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因为底层工具在变得越来越先进,所以说机器人的发展会比绝大多数人预想的要更快。而在当下绝大多数人对于机器人的嘲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经验主义的作祟。但经验主义它永远不会成为科技进步的动力,机器人的未来很光明,我们要成为机器人领域的先锋,为啥别的国家举办不了这样的活动,是这个道理吧?硬件解决了,过段时间人工智能进步了,什么都解决了,目前人工智能只能是对话阶段,后面还有推理,智能体,创新者,组织者,有的人嘲笑用遥控,人工智能到达智能体,机器人会比你还利索$巨轮智能(SZ002031)$

人形机器人以后市场是手机加汽车的总和还要高
结语:发展的眼光看一个行业
#机器人马拉松:谁是地表最强“机”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