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3 16:41:10 股吧网页版
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 产业落地发展进入“深水区”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贾丽

  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产业创新,新产业新动能茁壮成长,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国经济正在换上新的增长引擎。

  这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产业的加速渗透。近日,关于我国多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纵深发展的消息不断。10月22日消息,广东省人民政府日前制定出台《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等方面出台了16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近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万奎公开介绍,湖北省出台系列政策,覆盖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要素支撑、应用推广全链条,推动人工智能在关键技术攻坚、产业能级壮大、算网存用一体、融合应用拓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从各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硬实力”构建“软生态”,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从应用创新的规模化发展,向夯实基础、保障创新的系统性布局深化。

  对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汪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国家战略驱动、应用场景广袤、技术创新并举的特色,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发展进入“深水区”。

  人工智能软硬实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国围绕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密集落地,相关产业发展迎来新进展。

  其中,于今年8月份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响应政策,各地陆续行动起来,出台相关细则并稳步落地,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比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深圳等多地已经陆续发布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截至2025年9月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汪镭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生态相关构建方,加速攻关关键技术的同时,也在知识产权、标准构建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并形成生态发展之势。”

  汪镭表示,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景,在移动支付、智慧安防、工业质检等领域,技术可迅速落地并产生商业价值,进而通过“应用效益反哺技术平台”推动算法持续优化与模型升级。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快速闭环,给各地相关产业“软生态”与“硬实力”纵深发展提供条件。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在政策强劲支撑之下,我国实现专利引领,产业链彰显了创新活力,实现高效协同。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应用生态的发展,亦强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演进。

  中国AI产业的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巨头搭建生态体系,行业涌现出的一批“独角兽”与巨头企业协同,共同形成了“巨头生态化+独角兽专业化”的创新矩阵。百度以“ALL in AI”战略为核心,布局从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栈能力;阿里依托阿里云发力城市大脑和产业智能;腾讯将AI融入社交、游戏生态;华为则凭借软硬件协同优势,聚焦政企市场。

  在推动人工智能渗透垂直产业中,上市公司成为产业链的中流砥柱。近日,华孚时尚在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公布,公司进军人工智能赛道,以智能算力中心为抓手,探索纺织+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彩讯股份则披露,公司将通过“平台+场景+生态”的模式,充分发挥全栈AI服务能力优势,聚焦政务及其他领域高频刚需场景,推动AI应用从项目制向系统化升级。

  移为通信负责人则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庞大,譬如从细分领域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公司会密切关注其市场发展情况适时进行布局。

  迈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浩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产业链各方在基础理论、核心硬件和深度应用上的持续深耕,我国正在持续夯实根基,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