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首个行权期落地,激励与考核并重
苏泊尔刚刚释放了一则关键公告:2023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第一个行权期行权条件已成就。这意味着,自2023年10月授予股票期权后,经过两年等待期,符合条件的53名激励对象终于可以开始行权了。本次可行权股票期权数量为480,780份,行权价格为36.49元/股,采取自主行权方式。与此同时,公司也宣布将注销56,720份未达标部分的期权,原因在于激励对象所在业务单元的业绩考核达成率为89.45%,未完全达到100%行权标准。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严格遵循《2023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设计逻辑。早在2023年10月,该计划就已完成审批和授予登记,覆盖包括原总经理张国华、财务总监徐波等核心管理层在内的共1,075,000份期权。如今,第一个行权期的到来标志着激励机制进入兑现阶段。根据规定,只要公司层面和个人绩效达标——而这两项均已被确认满足——激励对象即可按业务单元实际业绩完成率进行行权。正因如此,尽管整体行权比例为50%,但部分人员因所在单元目标未全额达成,其当期可行权数量相应下调,差额部分被依法注销。
考核机制动真格,我看到了一家企业的清醒
看到苏泊尔这次真的注销了近5.7万份期权,说实话,我是有点意外的。在A股市场,很多公司的股权激励更像是“稳拿”的福利,哪怕业绩勉强过关,也会通过调整口径让高管顺利行权。但苏泊尔不一样,它明确依据业务单元的89.45%目标达成率执行了扣减,连原总经理张国华都被注销了4,800份期权。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套激励体系不是摆设,而是真正把业绩压力传导到了管理层。
从我的角度看,这种“奖惩分明”的做法反而增强了我对公司的信任。一个愿意对高管动真格的企业,通常更注重长期价值分配的公平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层面的业绩其实非常亮眼: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35.02%,远超激励计划设定的22%门槛。这说明整体经营稳健,问题出在个别业务单元的执行上,而不是战略层面的失速。
再结合当前股价来看,苏泊尔最新价为47.81元,而行权价仅为36.49元,存在明显价差,具备行权动力。但技术面显示股价处于中轨与下轨之间,短期空方占优,主力资金虽有小幅净流入,行业整体却面临净流出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选择按规则办事而非“放水”,我认为是一种克制和理性。
说到底,股权激励的本质是“用未来的利益绑定现在的努力”。苏泊尔这次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制度执行力的存在。它未必是最激进的增长型公司,但至少是一家讲规则、重绩效、不糊弄股东的企业。这样的细节,往往比财报数字更能反映一家公司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