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集成电路基金近期再度出手减持中电港股份,短短两周内减持近743万股,持股比例跌破7%关口,市场震动。但这不是“撤退”,而是大基金在半导体投资版图中的常规操作——**有序退出、合规透明、节奏可控**。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产业资本按计划减仓,金融资本却逆势加码,两融余额持续攀升,AI芯片高增长逻辑仍在加速兑现。
减持动作合规落地,属既定计划内操作
根据中电港公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3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742.88万股,占总股本的0.9776%,减持后持股比例由6.9773%降至5.9997%,触及1%整数倍披露标准。此次操作完全符合其2025年9月披露的减持计划:三个月内拟减持不超过总股本3%。目前减持数量仍在额度之内,且全程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未出现违规行为。这表明大基金的退出是**有规划、有节奏的阶段性退出策略**,而非突发性抛售。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动向分化明显
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一边是代表产业资本的国家大基金按计划退出,另一边则是杠杆资金持续涌入。数据显示,中电港融资余额在2025年11月11日一度高达6.92亿元,单日融资买入额达2.39亿元,创近期新高,两融余额整体处于历史高位。这说明以公募、游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依然看好公司成长前景,尤其是其在AI芯片分销领域的强势地位。市场情绪并未因大基金减持而转冷,反而呈现出“产业资本退出、金融资本接棒”的结构性特征。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对基本面的信心支撑。中电港作为英伟达、AMD等AI算力芯片的核心代理商,2025年上半年AI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0%,依托“萤火工场”设计链服务和“芯查查”数据平台,已构建起全链条生态优势。国产替代趋势下,其战略价值并未削弱。
当前大基金仍持有近6%股份,仍是重要股东。后续是否继续减持,将更多取决于行业周期位置与市场流动性环境。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必过度解读单次减持动作,而应关注公司核心业务的增长持续性与产业链地位的稳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