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再度出手减持中电港,持股比例跌破6%关口!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大基金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阶段性退出策略正在稳步推进,也引发了市场对国产芯片板块后续走势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龙头,中电港近期虽获融资资金持续加码,但大股东的有序减持有望引发投资者重新评估其估值逻辑。
减持节奏符合预期,运作透明合规
根据中电港11月14日公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3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742.88万股,占总股本的0.9776%,触发权益变动1%整数倍披露标准。本次减持后,大基金持股比例由6.9773%降至5.9997%,仍为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我们注意到,此次操作完全在9月10日预披露的减持计划范围内——即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总股本3%,且已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未出现违规情形。
市场情绪与资本动向呈现分化
尽管大股东持续减持,但二级市场资金反应积极。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中电港融资余额达6.44亿元,两融整体规模维持高位,说明杠杆资金仍在积极介入。尤其在11月11日,单日融资买入额高达2.39亿元,显示短期交易热度不减。与此同时,11月13日存储芯片概念集体走强,中电港亦跟随上涨,反映出市场对AI驱动下高端芯片需求复苏的乐观预期。这种“产业资本退出、金融资本进场”的背离现象,值得深入观察。
从基本面看,中电港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335.26亿元,AI芯片分销收入同比激增140%,显示出强劲的成长动能。公司依托中国电子背景,构建了涵盖授权分销、设计链服务(萤火工场)、供应链协同(亿安仓)和数据平台(芯查查)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在国产替代加速背景下具备战略价值。
综合来看,大基金此次减持更多体现的是项目退出的正常节奏安排,而非对公司前景的否定。考虑到其持股比例仍接近6%,未来是否继续推进减持,将取决于市场环境与半导体产业周期的匹配度。目前信息有限,还需进一步观察后续动作及行业整体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