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第一股来了,大鹏工业也上市了
今天资本市场迎来两个特殊角色:中国铀业(001280.SZ)开启申购,被称为“A股铀矿第一股”;与此同时,大鹏工业在北交所正式上市。前者是国内天然铀产业的龙头,背靠中核集团,肩负国家能源安全使命;后者则是专注工业精密清洗的“小巨人”企业,客户涵盖比亚迪、一汽、吉利等主流车企。两者虽体量悬殊,但都在各自赛道上具备独特地位。
中国铀业此次发行2.48亿股,拟募资41.1亿元,主要用于内蒙古、新疆、广东等地的铀矿产能扩张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公司2024年营收达172.79亿元,净利润17.12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8.07%和6.12%,展现出稳健增长态势。其控股股东中核集团是我国唯一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企业,而中国铀业正是其国内天然铀采冶业务的核心平台,具备境内天然铀采冶专营权,行业壁垒极高。
另一边,大鹏工业以9元/股登陆北交所,总市值5.53亿元,流通市值仅1.22亿元。公司主营业务为工业精密清洗智能装备,正在拓展机器视觉检测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尽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0.92%,但扣非净利实现6.81%的增长,显示出主业盈利能力仍在夯实。
我为什么看好中国铀业的长期价值?
说实话,看到“中国铀业”四个字,我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的IPO。它不是靠概念讲故事,而是实打实地站在国家能源战略的支点上。全球核电正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世界核协会(WNA)预测,到2030年全球铀需求将比2024年增长超三分之一,2040年甚至可能翻倍。在国内,“双碳”目标推动下,核电作为稳定清洁能源的地位愈发突出——2025年运行装机目标7000万千瓦,2030年有望突破1.2亿千瓦,天然铀年需求将达1.45万吨。
更关键的是,中国铀业不仅有资源储备(国内17宗采矿权+控股纳米比亚罗辛铀矿),还掌握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能攻克高钙、高铁铝等复杂地质难题。这种技术和资质的双重护城河,在A股极为罕见。虽然目前自产铀占比不足10%,依赖进口带来一定成本压力,但随着募投项目落地,未来自给能力有望提升。
至于大鹏工业,我承认它的名字确实容易引发联想,但冷静看,这是一家典型的“隐形冠军”。清洗+检测闭环模式在汽车制造领域已形成差异化优势,且深度绑定头部车企。不过,考虑到行业空间有限、订单波动大,短期炒作情绪浓厚,我还是会保持观望。
总体来看,中国铀业的上市,是资本助力国家战略资源自主可控的重要一步。它的估值(27.06倍PE)略低于行业平均,发行价合理,破发概率极低。对于追求长期配置的投资者而言,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硬核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