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正特刚刚完成了一件大事——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授予登记正式落地。根据公司公告,82万股限制性股票已于近日完成登记,授予价格为19.74元/股,涉及73名核心人员,包括董事、高管及核心技术骨干。这次激励的股票来源为定向增发,上市日期定在2025年10月21日。从程序上看,该计划已走完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全套流程,并获得监管机构确认,合规性和透明度都经得起检验。
在这份激励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高管:董事兼副总经理侯姗姗获授4万股,财务负责人叶科获授2万股,董秘李嵩获授1万股。其余70人为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合计占总授予量的91.46%。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对象中还包括外籍员工,公司明确表示这些人处于关键岗位,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这说明浙江正特不仅在管理上趋于规范,在人才战略上也开始走向国际化视野。
整个激励计划设定了清晰的考核机制。解除限售分为两期,每期间隔12个月,各解除50%。能否顺利解禁,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公司业绩是否达标,二是个人绩效是否合格。公司层面设了双轨目标:以2024年为基数,2025年营收增长率不低于20%,或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2026年营收增长不低于40%,或净利达5000万元。这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即可,给了管理层一定的灵活性。而个人层面则按A/B/C/D四档评分,直接决定最终能拿到多少股份。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认可这套设计的。首先,目标设定不算激进但也不保守,尤其是净利润门槛——2025年4000万、2026年5000万,结合当前公司体量来看,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其次,把外籍员工纳入激励范围,说明公司在全球化布局或技术引进方面可能已有动作,值得持续关注。再者,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来计算净利润,也体现了考核逻辑的专业性和合理性。
当然,我也注意到当前股价为49.21元,远高于19.74元的授予价,表面看存在较大套利空间。但别忘了,这些股票有锁定期,且随时可能因业绩不达标被回购注销。真正的激励效果,要看未来两年公司能否交出符合预期的财报。
在我看来,这次股权激励不是一次简单的“发奖金”,而是浙江正特在治理结构和长期发展上的重要一步。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公司希望用真金白银绑定核心团队,把个人利益和企业成长深度捆绑。如果接下来经营数据能稳步兑现,这个动作或许会成为估值修复的一个潜在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