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A股市场,最亮眼的崽非N海安莫属了。一开盘就飙81%,盘中直接冲破100%大关,最后收在74%,市值干到155亿,这阵仗,说实话,在最近这批新股里头,有点东西。
这家公司来头也不小,叫海安集团,干的是巨型轮胎——不是你车上用的那种,是矿山里那些几十米长、载重几百吨的巨无霸矿车用的全钢子午线轮胎。轮辋直径49英寸起步,最大外径超4米,一条胎快6吨重,工作环境那是真恶劣,24小时不停转。这种产品,全球能稳定量产的没几家,以前基本被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家垄断。但海安从2005年一头扎进去,2008年就搞出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2015年更是做出全球最大的59/80R63规格巨胎,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造这个的国家。现在按产量算,国内第一,全球第四,确实站上牌桌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它的背后阵容。上市敲钟那天,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江西铜业的喻旻昕、徐工机械的代表全来了。这不是普通捧场,而是深度绑定。江铜投了一个亿,紫金投了9500万,徐工也掏了3000万参与战略配售,锁12个月。关键是,他们不光给钱,还签了长期合作协议:紫金是“3+3”合作机制,江铜搞定额承包加优先续约,徐工给优先采购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上下游关系了,是“资本+订单”双保险,形成了研发、供应链、市场全链条的协同。你说这种模式稳不稳?我看,比单纯卖货强太多了。
还有个点值得注意,它外销占比超过75%,俄罗斯市场一度贡献了接近一半的境外收入。这说明什么?它的产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尤其是在特定地缘环境下,拿到了替代性红利。当然,公司自己也提示了风险,国际贸易摩擦和制裁可能带来波动,甚至存在营业利润下滑超50%的可能性。这话说得坦诚,也提醒我们,高增长背后是有变量的。
技术上,它不只是造胎,还搞ITMS智能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控每条轮胎的气压温度,优化运行状态。这已经从卖产品转向“产品+服务”模式,黏性更强,壁垒更高。再加上国家级“小巨人”、博士后工作站这些招牌,底子是扎实的。
所以你看,这家公司不是靠概念炒起来的。它是真正把冷门赛道做热了,靠硬技术打破垄断,又用产业资本深度整合资源,全球化布局也已成型。今天市场的反应,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实体硬科技+产业协同”模式的一次认可。至于后续怎么走,还得看它能不能持续扛住海外复杂环境的压力,把这份协同效应真正转化成全球话语权。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