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市,海安集团登陆深市主板
11月25日,国内巨型工程轮胎龙头企业——海安橡胶集团股份公司(简称“海安集团”,股票代码:001233.SZ)正式在深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48.00元/股,发行市盈率13.94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安集团主营业务聚焦于巨型全钢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提供矿用轮胎运营管理服务。其产品主要用于大型矿用自卸车、装载机等重型装备,轮辋直径达49英寸及以上,技术门槛高,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备量产能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海安集团巨胎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是继米其林、普利司通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全系列规格全钢巨胎量产的企业。公司客户涵盖紫金矿业、徐工机械、江西铜业、鞍钢集团以及俄罗斯乌拉尔矿业等国内外知名矿山和机械企业。目前,公司拥有12家境外子公司或分公司,产品销往数十个国家,外销收入占比连续多年超65%,2024年更超过70%。
我看海安:国产替代背后的硬核突破与隐忧
说实话,看到海安今天上市,我是有点动容的。这家公司从2005年创立起,就瞄准了被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大国际巨头垄断的全钢巨胎市场。董事长朱晖从补胎工做起,带着一股“中国人也要造出自己的巨胎”的执念,终于在2008年下线了中国首条37.00R57巨胎,彻底打破国外封锁。如今,他们的轮胎能做到4米高、重6吨,单条价值数十万元,在零下50℃极寒环境下稳定运行,甚至有型号在内蒙古煤矿连续使用超6年,创下全球最长寿命纪录——这不只是产品,这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的海外策略。不是简单出口,而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派工程师实地勘察当地海拔、路况、气候,做定制化设计。这种深度本地化,让他们在俄罗斯市场迅速填补了国际品牌退出后的空白,也支撑起超七成的境外收入。加上紫金矿业、江西铜业等产业链龙头参与战略配售并锁定12个月,形成了“资本+订单”的双重绑定,供应链稳定性远超一般IPO企业。
但我也不能回避风险。公司自己就在公告里提示:若地缘政治恶化,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营业利润同比下滑超50%。毕竟,仅俄罗斯一国就贡献了近年约40%的主营收入。此外,毛利率接近48%虽亮眼,但原材料波动、竞争加剧都可能压缩盈利空间。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略有下滑,也说明外部环境已开始影响业绩节奏。
总的来看,海安集团的上市,是中国高端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突围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在冷门但关键的领域,坚持研发和全球化深耕,也能跑出冠军企业。我对它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