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立夏,万物繁茂”。古人日观节律变化、夜观斗转星移,总结出了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千年后的农田上,北斗导航、机械收割、AI巡检,大模型“观天象”,日月星辰未变,但传统的“农把式”,如今长出了“智慧脑”。在中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时代智慧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当下,利用人工智能打理上千亩耕地,田间地头各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物联网的便利……当农业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能够释放怎样的潜能?
农具实现“科技换装”
如今,传统农具早已实现“科技换装”,它们以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多功能化的崭新形象活跃在田野上。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目前,从生产应用场景来看,我国智慧农业生产主要以数字平台服务和智慧种植为主,占比总和达67%,植保无人机、智慧养殖、农机自动驾驶占比分别为20%、12%、1%。
当下,不少上市公司在智慧育种、智慧种植、农业机械智能化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精湛手艺”。
例如,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聚焦种业主业,依托科技创新,已发展成为以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及辣椒、黄瓜、谷子、食葵、甜瓜等专精特新作物为主业的综合性跨国种业集团。
“公司在生物育种领域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性工具已大量使用在生物育种领域,并不断提高育种研发的门槛。公司也积极探索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在农业育种和种植方面的应用,进一步优化育种效率,以科技力量助力农业发展。”隆平高科董秘胡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而传统农事中的重磅农具——拖拉机已“换装”成威武霸气的机械形象。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拖拉机产量已占全球十分之一。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股份”)近年瞄准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开展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储备。
“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已经实现高精度作业。公司200马力以上、接近2米高的大型拖拉机可在千里沃野驰骋,考虑到我国还有7亿亩丘陵山地农田,我们需重点突破轻便高效动力机械、山地物料搬运农机远程操控关键技术,加快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一拖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海外市场,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雷沃”)生产的TD1104驰骋于墨西哥锡那罗亚州的广袤农田。中国拖拉机正以“数字农耕”为引擎,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澎湃动能,用科技实力演绎着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数字农耕”同样在国内市场多点开花。《证券日报》记者在云南晋宁鲜花种植园里看到一座会“呼吸”的大棚——遮阳膜可自动开合、控制光照强度。“智慧种植”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指标被精准调控,氮、磷、钾等17种营养元素被滴灌系统精确输送至每株鲜花植株。
“在智慧系统高精度的环境控制下,我们能精准控制一朵花的开花时间。”云天化花匠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吕金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从观星到“盯屏”
古时夜观天象判断耕种节气,而今农户通过高清屏幕就能实时“盯”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从土壤到云端,通过人工智能开启了农业的精准化管理,围绕“耕、种、管、收”等农业生产关键环节,通过遥感、卫星图像等技术,分析土壤、气候、病虫害等多源数据,为农户提供从作物种植到收获的全周期精准农艺决策支持。
比如,植保无人飞机可以实现“一屏控所有”。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达到25.1万架,较2023年增长近25%,稳居全球首位。与地面植保机械施药相比,无人机喷药可减少20%至40%的农药使用量,且显著节水。
在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科技”)超级农场,工作人员正通过手机设置稻种播撒数量、作业航线、安全距离等参数,随后一架装着近20公斤稻种的农业无人机起飞进行作业,4分钟左右便完成了6亩地的水稻播种任务,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0倍。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7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百万户农户。”极飞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以“用一部手机就能种好地”为愿景,持续推动农业垂类大模型的应用和落地,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农业技术能够拿得出手的,植保无人机绝对是其中之一。希望更多的科技农机能够走出国门,在全球植保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向记者表示。
当数字农业平台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合时,智能农机作业误差被大幅降低。潍柴雷沃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AI+农业”领域已实现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农业AI大模型,可实现播种决策、精准施肥,节肥10%至20%,全系农机标配北斗自动驾驶,还配备作物长势监测系统。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还在近日举办的第137届广交会上看到了数字农业平台的生动演绎。一小块农田微缩模型,将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进销存数据化管理、物联网及遥感技术应用、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传感器等农业生产核心环节全部囊括于其中。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通过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业务体系,为农田水利管理装上‘智慧大脑’,能够结合实时监测的水文、气象数据,持续对水资源调度方案进行预测与优化,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调配。”
数字农业平台实现的技术融合及落地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通过部署土壤墒情传感器为每一亩耕地建立“土壤健康档案”,叠加气象监测站、无人机监测设备等物联网终端,再延伸至卫星遥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农田有望实现三维建模与仿真推演。
重新定义“耕种者”
眼下,智慧农业通过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场等新兴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普及,但其落地仍存在技术和设备成本较高等难题。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和推广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74%。然而,受农机产品需求多样化、机具作业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我国目前的农机化和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部分农机装备与农艺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大规模发展。”
在业内看来,智能农机及智慧种植技术落地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农机制造技术制约、农业从业者数字素养偏低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继续提升。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农业机器人为例,单台设备数十万元的购置成本与每年数万元维护费用,反映出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不足导致的市场价格畸高。这既与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进口依赖有关,也暴露出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短板。”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智慧农业的发展。例如,在财政补贴方面,对购置智能农机具给予补贴,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使用先进设备;在技术研发上,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刘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要支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智慧农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形成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看来,发展智慧农业的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不仅包括农业设施、装备、机械等“物”的方面的智慧化,也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等“人”的方面的智慧化以及农业治理的智慧化。
为了让农户快速适应智慧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变化,“新型职业农民”证已成为新时代“种田上岗证”,数字农民群体数量迅猛增长。未来的田间管理者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算法工程师、无人机飞手、元宇宙农场主等新兴职业,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以全新的知识与技能,重新定义“耕种者”,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