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嘴上800G全球首发,手上刚刚能量产
“从发布到出货,华工科技这800G光模块的旅程,足够拍一部三部曲。”
一、2022年就“全球首发”?——嘴上领先三年没毛病
如果你只看新闻稿,华工科技(准确说是它的子公司华工正源)早在 2022年9月 就宣布——
“我们全球首发800G光模块啦!”
媒体标题一个比一个热血:
“国内首家”、“行业领先”、“率先发布”、“未来已来”。
结果,三年过去,2025年才开始量产出货。
这速度,真不愧是“慢工出细活”系列。
换句话说:
华工2022年发了朋友圈,2025年终于把照片里的东西造了出来。
二、从“首发”到“出货”,中间隔着三年PPT
这几年华工的新闻稿我都看了个遍——一套流程堪称标准:
看出来了吗?
这不叫“产品迭代”,这叫新闻稿迭代。
首发、亮相、展示、交付、出货……
每隔半年就能整出一个新词,好像产品一直在往前冲。
实际上,三年过去,才终于摸到“量产”的门槛。
三、“预计”“计划”“将要”——最常见的华工式语气
2025年9月,华工又来了:
“预计2025年AI光模块发货量600–700万只,2026年翻倍到1500万只。”
“预计2027年全面达产后,年产超4000万只,产值300亿。”
听起来是不是挺熟悉?
对,这套“预计体”几乎成了华工的固定文体格式。
问题是,这些预测有多准?
咱也不敢说没谱,但从2022“首发”到2025“刚量产”,
华工的“预计”大概和我“预计明年瘦十斤”一样可信。
四、宣传词用得好像不要钱:首发、领先、全球第一
随手翻几条华工新闻:
你就说牛不牛?
有一阵我都以为华工科技是光模块界的苹果公司——
每年都有“发布会”,每个季度都有“全球首发”。
只是苹果发布完当天就能买,
华工发布完,三年后还在“推进量产”。
五、宣传比研发快,嘴比芯片跑得稳
最讽刺的是,华工的公关部似乎比研发部效率高太多。
新闻稿能飞,产品却总是慢半拍。
而每次投资者问“量产了吗?”
回复永远是那几句:
“客户验证周期较长。”
“正在规模交付中。”
“计划年内月产百万只。”
——翻译成人话就是:
“还没完全搞定,但宣传先发。”
六、吹得响 ≠ 跑得快
其实没人怪华工技术慢。
光模块的门槛确实高,研发周期长、良率要求也苛刻。
但问题在于:吹的速度太快,现实跟不上。
技术难,没问题。
但别还没量产,就先连发三篇“全球首发”。
别还在调良率,就先规划“4000万只年产能”。
就像知乎网友说的:
“华工不是不行,是太想被看成行。”
七、小结:华工的“首发哲学”
一句话总结华工科技这几年给人的印象:
“新闻稿先行,产品慢慢来。”
每一步都有故事,每句话都能上热搜,
只是现实总比新闻慢三年。
尾声:
华工的技术路线没问题,实力也不差。
问题是——说得太多、做得太慢。
一句玩笑:
华工科技的新闻稿,永远生活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