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与博通(Broadcom)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合作、供应链协同以及标准话语权的竞争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技术合作与联合研发
1. CPO技术深度绑定
华工科技旗下子公司华工正源是全球唯一具备量产3.2T CPO(共封装光学)光引擎能力的供应商,而博通在Meta的AI算力中心工程验证中,采用了华工正源的3.2T CPO光引擎。根据估算,Meta项目中可能涉及约5万只该产品,单品利润丰厚,凸显双方在高端光通信技术上的紧密协作。此外,华工正源还为博通提供6.4T CPO光引擎的研发支持,技术指标已通过Meta验证。
2. 前沿产品联合展示
在OFC2025(全球光通信行业盛会)上,华工正源与博通联合展示了1.6T DSP模块,其误码率低至e-15,功耗小于26W,性能领先行业。这种联合展示不仅体现了双方在技术研发上的协同,也向市场传递了“芯片+光引擎”的整合解决方案能力。
二、供应链的双向依赖
1. 博通芯片对华工的支撑
华工正源在高速光模块解决方案中,大量采购博通的交换芯片和光电芯片。例如,其800G、1.6T光模块的核心芯片主要来自博通,确保了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这种依赖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因为博通在光通信芯片领域占据全球龙头地位,市场份额超过50%。
2. 华工产品反向进入博通生态
华工正源的光引擎和光模块凭借性价比和量产能力,反向进入博通的高端产品线。例如,博通在向Meta等客户提供CPO解决方案时,需整合华工正源的光引擎,形成“芯片+光引擎”的完整交付能力。这种双向供货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供应链模式,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商业生态。
三、标准话语权的博弈
1. 博通主导OIF标准
博通是OIF(光互联论坛)标准的核心参与者,其CPO技术方案被纳入OIF 3.2T CPO标准草案,成为行业基准。通过主导标准,博通不仅巩固了技术优势,还构建了专利壁垒,限制了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
2. 华工科技的挑战与突破
华工科技宣称其3.2T NPO光引擎符合OIF标准,但实际采用了与博通不同的技术路径(如硅光集成+Chiplet架构),被业内视为“形式上的尊重,事实上的挑战”。其目标是通过大规模量产和成本优势(自研硅光芯片成本较进口降低40%),在标准迭代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例如,华工正源的3.2T CPO光引擎能效比低至5pJ/bit,较传统模块降低70%,若能在Meta等大客户中大规模应用,可能推动新的事实标准形成。
四、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
1. AI算力驱动合作深化
随着Meta、谷歌等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对AI算力需求的爆发,CPO技术成为降低功耗、提升带宽密度的关键。博通凭借芯片设计能力,华工科技凭借制造和封装优势,双方合作共同抢占市场。例如,博通在Meta的24k GPU集群中,需依赖华工正源的光引擎实现90%以上的训练效率。
2. 中国供应链的战略价值
华工科技的崛起为博通提供了供应链多元化选择。在中美技术摩擦背景下,博通通过与华工合作,既能规避部分地缘政治风险,又能利用中国的制造能力降低成本。例如,华工正源的光引擎产能占全球CPO市场的80%以上,是博通实现量产目标的关键支撑。
五、未来发展趋势
1. 技术协同向更高层次演进
双方可能在6.4T CPO、光电共封装ASIC等领域展开更深入的联合研发,进一步整合芯片与光引擎的设计,提升系统级性能。例如,华工正源已启动6.4T CPO的样品送测,预计2026年量产,而博通的下一代交换芯片也将与之适配。
2. 标准博弈进入关键期
随着OIF启动下一代CPO标准(6.4T)的制定,华工科技若能在2025-2026年实现3.2T CPO的大规模出货,可能以实际应用数据为基础,推动标准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例如,其硅光集成技术若能解决可靠性问题,可能动摇博通基于传统光电封装的标准主导地位。
总结
华工科技与博通的关系是技术合作、供应链依赖与标准博弈的复合体。短期内,双方的合作将继续深化,共同受益于AI算力爆发带来的市场机遇;长期来看,随着华工科技在技术和产能上的突破,其与博通的关系可能从“协作互补”向“竞合并存”转变,最终影响全球光通信行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