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SZ000988)$ $中际旭创(SZ300308)$ $创业板(SZ395004)$
3.2T光模块竞争格局解析
★3.2T光模块竞争格局:华工科技领跑技术突破,中际旭创紧随,美国厂商深耕生态壁垒★
当前3.2T光模块市场主要在三个方向竞争:技术突破、产能布局和生态绑定。华工科技靠全栈自主能力和能效优势领先,中际旭创靠硅光自研和CPO预研快速追赶,美国厂商靠上游芯片和云巨头生态建技术壁垒。
技术实力:核心指标与路线差异
华工科技:单波400G与国产硅光突破
单波400G光引擎速率达420Gbps,给3.2T模块打基础,技术国际领先。
3.2T光模块传输能力是800G的4倍,能明显提升AI大模型训练效率。
首次用国产硅光芯片流片平台,在调制器、驱动芯片等关键环节自主突破,补上国内产业链空白。
中际旭创:硅光自研与CPO预研
800G硅光产品已量产,2025年800G硅光模块要量产,400G产品一直出货。
1.6T产品用OSFPXD封装,支持200G PAM4通道,2025年一季度小批量出货,进度比同业快6-12个月。
3.2T产品还在预研,和英伟达一起开发CPO原型机,硅光芯片自研良率到95%,成本降30%。
美国厂商:上游芯片与CPO优势
Coherent推出400Gb/s DEML器件,支撑3.2T模块关键器件,主攻多模VCSEL短距方案和可插拔通道方案。
Intel、Cisco掌握上游InP/硅光芯片和51.2T交换绑定优势,主攻CPO形态,锁定北美微软、Meta等云巨头。
产业布局:全栈能力与国产化进程
华工科技:全栈自主与产能领先
有从芯片、模块到系统级封装的全栈能力,建起完整技术护城河。
1.6T已量产,3.2T完成技术储备,6.4T在研,技术迭代快。
2025年8月建成全球首条3.2T CPO量产产线,月产能20万只,支持液冷散热和硅光集成技术。
中际旭创:传统优势延伸与产能储备
800G产品市占率超40%,全球第一;1.6T产品小批量出货,进度领先。
马来西亚工厂留了3.2T产能,计划2026年试量产,泰国工厂2025年底能月产20万只800G模块。
国产依赖与进口替代
中国厂商核心光芯片还部分靠进口,但华工科技等在关键环节自主突破。
美国厂商技术壁垒高,掌握上游芯片,欧洲/日韩厂商退出3.2T竞赛,只剩住友电工提供高端EML芯片。
市场表现:客户合作与出货量预测
华工科技:头部客户与业绩增长
和阿里、华为、字节跳动深度合作,2025年AI光模块出货量预计600-700万只,2026年翻倍。
光电器件业务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124%,市场转化能力强。
3.2T液冷CPO超算光引擎通过微软Azure亚太区和英伟达验证,成微软独家供应商。
中际旭创:海外主导与价格承压
海外市场占88%,主要客户是Nvidia、Google、Meta等,2025年需求旺但价格承压。
1.6T产品2025年一季度小批量出货,带动营收增长(一季度营收66.74亿,增37.82%;净利润15.83亿,增56.83%)。
新易盛:LPO技术路线与成本优势
聚焦LPO技术,预研3.2T LPO模块,用自研硅光芯片实现256通道集成,良率超95%,成本比传统方案低30%-40%。
2025年800G产品收入占比超70%,3.2T还在实验室测试,泰国工厂计划2026年启动3.2T产线建设。
战略前瞻:技术迭代与差异化竞争
华工科技:多元路线与能效优势
同时推进CPO、LPO等前沿技术,形成多元技术路线。
量子点激光器、液冷CPO方案让3.2T模块功耗降近70%,能效≤5pJ/bit,全球有差异化优势。
提出“全栈布局+场景深耕”战略,目标未来光通信龙头地位。
中际旭创:CPO转型与供应链优化
传统可插拔光模块还是主力,但积极预研CPO技术,和英伟达一起定接口标准。
光芯片进口依赖(占成本40%以上),得优化供应链,找多元供应或加强自研。
美国厂商:生态绑定与技术壁垒
Coherent、Intel、Cisco通过上游芯片和交换设备绑定,建技术生态壁垒,主攻CPO形态,锁定北美云巨头需求。
高盛分析,传统可插拔光模块靠成熟供应链和开放生态,还能满足多数客户下一代部署需求,CPO大规模应用得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