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光通信板块就炸了锅。
今日华工科技涨跌幅为1.13,成交量为2901.98万股,换手率为2.89。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反弹,而是市场对“3.2T光模块”技术突破的集体回应。就在昨晚,华工科技子公司华工正源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宣布:已成功突破3.2T光模块核心技术,推出单波400G光引擎,并首次采用国产硅光芯片流片平台——这意味着我国在高端光模块领域实现了关键自主化突破。
3.2T来了,AI训练效率要翻倍?
这个数字听起来抽象,但意义重大。3.2T光模块相比当前主流的800G产品,数据传输能力提升了整整四倍。对于动辄需要数千张GPU并行训练的万亿参数大模型来说,这意味着节点间通信延迟大幅降低,训练效率直接跃升。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打了个比方:“如果把3.2T光模块比作一辆8缸3.2T马力的概念车,那我们已经完成了单缸400G发动机的研发。”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公司已实现1.6T光模块量产,3.2T也已做好全面技术储备。
更关键的是,华工科技不只做模块,还掌握了核心“心脏”。其自研量子点激光器芯片和液冷CPO方案,让3.2T模块功耗降低近70%,能效比达到5pJ/bit,实测PUE降至1.12。这不仅满足阿里云等头部客户对高密度算力的需求,更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一直在关注这家公司的技术演进路径,说实话,它的布局节奏非常清晰:400G刚普及,就推进800G量产;1.6T样品刚过测试,3.2T的CPO方案就已经排上日程。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电器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4%,联接业务营收达37.44亿元,400G/800G模块实现规模交付,客户包括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头部科技企业。这种“提前卡位+深度绑定”的策略,正是它能在这一轮技术升级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原因。
剑桥科技、中际旭创们也在加速
当然,华工科技不是孤军奋战。今日剑桥科技涨跌幅为10.00,成交量为2694.63万股,换手率为10.05。它在光博会上展出了1.6T/3.2T CPO光引擎样机,甚至首次亮相了1.6T CPO外置光源预研产品,吸引了贝莱德、高盛资管等32家国内外机构现场调研。虽然CPO目前尚未贡献收入,但市场显然愿意为未来买单。
而行业龙头中际旭创今日涨跌幅为 -4.20,成交量为1618.65万股,换手率为1.46,依然处于高位震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逼近40亿元,毛利率近40%,稳坐全球光模块“卷王”宝座。不过,随着新易盛等对手快速追赶,行业关于“250亿净利润神话”是否可持续的争论愈演愈烈,卖方与买方机构甚至爆发了“老登骂战”,反映出市场对高估值背后的周期风险已有警觉。
我认为,当前光模块行业的主逻辑没有变:AI算力需求仍在爆发,800G向1.6T切换才刚刚开始,3.2T则是下一个确定性方向。甲骨文与OpenAI签署3000亿美元AI协议的消息虽未被证实,但足以点燃市场情绪——全球科技巨头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只会越来越猛。
但我也提醒自己冷静一点:CPO技术仍处预研阶段,商业化落地还需时间;产能扩张可能带来价格战隐忧;研发占比偏低的问题(如中际旭创仅3.96%)长期看不容忽视。现在的情绪热度,某种程度上已经透支了部分远期预期。
所以,我不会盲目追高,而是更关注那些真正具备全链条能力、客户绑定深、且技术路线清晰的企业。华工科技的3.2T突破,不只是一个产品发布,更像是中国光通信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标志性事件。接下来,谁能率先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大规模量产,谁就能真正握住AI时代的“光之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