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子高科最近摊上事了。
10月31日,公司公告收到甘肃证监局的警示函,原因有两点:一是财务数据不准确,二是股份回购严重缩水。简单来说,就是财报出了问题,承诺回购却几乎没执行。这可不是小疏忽,而是直接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大事项。
先看财务问题。山子高科在2025年4月披露了对2024年前三季度的会计差错更正,涉及多个季度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中,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被调减5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109%——这意味着原本报盈利,调整后实为亏损;三季度更是调减营收6.4亿元,占当期收入比例高达16.23%。如此幅度的修正,显然不是一般性误差,暴露出公司在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上的重大漏洞。
再看回购承诺。2024年7月,公司董事会通过一项豪气回购计划:拟用6亿到10亿元自有资金回购股份,提振市场信心。结果呢?截至2025年7月24日,实际回购金额仅1101.48万元,完成率不到计划下限的2%。这已经不是“未达预期”,而是近乎“空头支票”。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也严重损害了股东信任。
甘肃证监局因此对公司及时任董事长兼总裁叶骥、财务总监陆燕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同日,深交所也跟进处理,对山子高科给予公开谴责,对叶骥等人予以公开谴责或通报批评。
说实话,看到这些信息,我心里是有点失望的。我翻过山子高科的基本面,它并非毫无亮点。公司布局汽车拆解、减速器、华为汽车概念,甚至涉足半导体封装,题材不可谓不热。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还同比增长超150%,看似“逆袭”。但问题是,利润增长的背后,营收却下滑近四成,而如今又爆出财务差错和回购失信,这让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更让我担忧的是治理层面。作为董事长兼总裁的叶骥,既是战略制定者,也是执行负责人,财务与回购两大问题都绕不开他的责任。而一众董事和独董集体“失声”,反映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可能形同虚设。一家连基本信息披露都无法保证真实准确的企业,哪怕概念再炫,我也很难放心长期持有。
当然,公司表态要整改,也强调监管措施不影响正常经营。但投资者的信心一旦受损,修复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在当前主力资金连续减仓、股东户数增加、筹码趋于分散的背景下,短期股价承压恐怕难以避免。
在我看来,山子高科的问题不在业务,而在诚信。资本市场可以容忍业绩波动,但无法原谅失信。接下来的关键,是看它能不能真正吸取教训,把合规放在第一位。否则,再好的故事,讲多了也没人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