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金国际冲刺港交所,业绩爆发背后暗藏什么信号?
山金国际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募集资金用于境内外矿山建设、优质矿产收购以及偿还Osino项目相关债务。这家近年来动作频频的黄金企业,正试图通过港股IPO进一步打开资本空间。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与瑞银集团,显示出其国际化融资布局的野心。
从财务表现来看,山金国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2.41亿元,同比增长42.2%;净利润达17.7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7.64%。毛利率维持在30.1%的高水平,其中开采业务毛利率更是达到惊人的79.7%。这一数据背后,是公司持续并购和资源勘探带来的红利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资源量在短短两年内几乎翻倍——截至2025年6月30日,黄金资源量已达284.6吨,相较2023年底的146.7吨增长近一倍。目前其在中国和纳米比亚共拥有六家运营中的矿业企业,矿权面积分别达259.9平方公里和5709.7平方公里,尤其在纳米比亚的布局展现出明显的海外扩张战略意图。
从“借壳”到独立:一家黄金企业的蜕变之路
回顾发展历程,山金国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晋玩家”。其前身早在2000年就已登陆A股市场,2007年确立转向矿产资源主业。真正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收购内蒙古玉龙矿业,随后又于2016年拿下加拿大埃尔拉多在中国的三大黄金资产,逐步构建起黄金为核心的业务体系。
关键一步发生在2023年,山东黄金以28.89%的持股比例成为控股股东,并于2024年7月完成更名。同年8月,公司完成对加拿大Osino Resources的全资收购,此举不仅扩大了海外资源储备,也带来了相应的债务压力——这或许正是此次IPO明确提及“偿还Osino相关计息债务”的直接原因。
如今股权结构显示,山东黄金为第一大股东,王水持股约11.96%,其余为分散的A股公众股东。这种“国资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当前资源类企业中颇具代表性。
我怎么看这家正在崛起的黄金黑马?
说实话,看到这份招股书数据时我有点意外。不是因为增长不强,而是这种复合增长率(收入27.35%、利润39.86%)能持续三年以上,并且成本控制做到全球前10%的企业,实在不多见。特别是全维持成本仅683.5美元/盎司,远低于全球平均的1438.1美元,这意味着即使金价回调,它仍有足够安全垫。
但我也有担忧。一是短期资金面显示主力净流出,股价近期承压;二是预付账款和资本支出大幅增加,说明公司在积极投入,但这也可能带来现金流波动风险。不过整体资本负债率仅9.3%,账上现金充沛,抗风险能力确实不错。
在我看来,这次赴港上市不仅是融资,更是品牌升级。背靠山东黄金,又有成功的跨国并购经验,若能在港股讲好“资源整合+低成本扩张”的故事,估值逻辑有望重塑。当然,地缘政治、矿产审批周期这些长期变量,仍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