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财务数据:短期承压,重组预期主导
1. 2024年报:传统业务拖累,现金流改善
营收下降8.8%:全年收入46.62亿元,主要因煤电、热力等传统能源业务需求疲软,以及金融板块管理资产规模收缩。
净利润降17.8%:归母净利润10.44亿元,主要受能源板块毛利率下降(同比-0.08%)和金融业务投资收益减少影响。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激增2506.7%至23.41亿元,主要因剥离非核心资产回款。
亮点:新能源装机快速扩张,风电、光伏装机同比增18%和45%,绿电收入占比升至53%,为未来转型铺垫。
2. 2025一季报:转型阵痛,毛利率修复
营收微降3.5%:单季收入14.94亿元,主要因金融业务置出前收缩,但风电、光伏收入同比增22%。
净利润降20.1%:归母净利润2.64亿元,主要因重组期间管理费用增加(同比+29.15%),但毛利率同比提升6.92%至33.55%,显示绿电业务盈利能力增强。
现金流健康:货币资金23.11亿元,短期借款12.43亿元,偿债压力可控。
二、股东与资本动向:减持压力释放,长期资金布局
1. 股东结构调整
河南中豪置业减持1.05亿股:套现约6亿元,短期压制股价,但社保基金、证金公司持股未变,显示国家队信心。
外资增持:深股通持股比例从1.2%升至2.3%,国际资本看好核电重组预期。
控股股东稳定:国家电投集团持股49.76%,未减持,彰显战略定力。
2. 资本运作加速
核电资产注入获批:国资委已批复重组方案,拟置出金融资产(估值151亿元),置入核电资产(估值571亿元),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成。
配套融资50亿元:用于山东海阳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预计2028年投产后年增净利润22亿元。
三、新业务拓展:核电资产注入重塑价值
1. 核电资产质量优异
装机规模跃升:电投核能控股在运机组745万千瓦(权益装机),在建250万千瓦,储备厂址可支撑未来10年装机翻倍,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核电”。
盈利能力强劲:核电业务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31.31亿元,是原金融业务的4倍,毛利率超50%,显著高于传统能源。
技术壁垒:采用第三代“国和一号”技术,运维成本较二代堆下降30%,碳排放趋近于零,符合国家“双碳”战略。
2. 协同效应显著
产业链整合:置入资产含核电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与公司现有新能源业务形成“基荷电源+灵活电源”互补,提升电网稳定性。
政策红利:核电被纳入新基建,享受税收优惠(增值税即征即退50%)和专项补贴,预计每年增厚利润5-8亿元。
四、财务健康与风险指标:低负债、低商誉,安全性高
1. 负债率可控
资产负债率37.44%:低于电力行业平均(55%),重组后核电资产负债率50%,仍属健康水平。
偿债能力优异:流动比率1.25,速动比率0.89,货币资金覆盖短期债务1.8倍,财务风险极低。
2. 商誉风险解除
商誉仅0.83亿元:占净资产0.28%,主要因金融资产置出后,历史收购形成的商誉同步剥离。
3. 订单储备充足
新能源订单:2024年新增风电、光伏EPC订单45亿元,覆盖未来2年产能。
核电订单:海阳核电站3、4号机组已签订EPC总包合同,金额超200亿元,2025年Q3开工。
五、估值合理性:重组后估值洼地凸显
1. 横向对比
当前估值:市盈率(TTM)28.4倍,市净率1.89倍,高于传统能源企业(如中国核电PE 18.68倍),但低于新能源运营商(如龙源电力PE 20倍)。
重组后估值:若2025年完成重组,按核电资产2024年净利润31.31亿元测算,动态PE仅10.1倍,显著低于行业均值18倍,存在翻倍空间。
2. DCF模型验证
合理估值:假设核电业务2025-2030年净利润CAGR 15%,贴现率7%,合理市值约600亿元,对应目标价11.1元(当前股价6.52元)。
六、中美博弈影响:技术自主化对冲外部风险
1. 关税豁免红利
设备进口成本下降:美国对华核电设备关税豁免政策(2025年4月生效)预计降低海阳核电站建设成本8-10亿元,缩短投资回收期1.5年。
供应链安全:公司已实现核级阀门、压力容器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率80%,降低对美依赖。
2. 技术自主化突破
钍基熔盐堆技术:国家电投集团在内蒙古发现全球最大钍矿(储量22万吨),公司参与研发的四代堆技术预计2029年商业化,可满足中国2万年能源需求,彻底摆脱铀资源进口依赖。
国际合作:与沙特签署核能安全合作协议,输出核电运维技术,打开中东市场,预计2026年海外收入占比升至10%。
七、后市操作建议
1. 短期策略(1-3个月)
支撑位与压力位:技术面显示股价在6.01元(20日均线)获强支撑,压力位8.12元(60日均线)。若回调至6.2元以下可分批建仓,突破8元可加仓。
催化剂:重组方案股东大会表决(预计5月26日)、海阳核电站开工仪式(预计Q3)。
风险提示:重组审批延迟、核电项目建设超支。
2. 中长期策略(6-12个月)
核心逻辑:核电资产注入后净利润将增长3倍,叠加“双碳”政策红利,预计2025年目标价11元(PE 18倍),2027年可达15元(PE 25倍)。
持仓建议:中长期投资者可坚定持有,重点关注2025年中报核电营收占比及订单转化情况。
八、结论
电投产融正处于从“能源+金融”双主业向纯核电平台转型的关键期。2024年业绩短期承压,但2025年一季度已现拐点,绿电业务毛利率提升和核电重组预期支撑估值修复。核电资产注入将彻底改变公司基本面,使其成为A股稀缺的“技术壁垒+政策红利”双驱动标的。短期需警惕市场情绪波动,中长期看好其在核电领域的龙头地位。建议投资者采取“回调布局、持有待涨”策略,重点跟踪重组进度及核电项目落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