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终于把新华三的“最后一块拼图”拿下了。
就在今天,紫光股份公告,其全资子公司紫光国际联合新投资方宁波甬宁、合肥华芯,与HPE开曼签署协议,以合计约6.43亿美元(约45.49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其持有的新华三剩余9%股权。其中,紫光国际出资3.7亿美元拿下5.19%,宁波甬宁和合肥华芯分别出资1.4亿和1.32亿美元,拿下1.96%和1.85%。交易价格统一为735.99美元/股,与此前多轮交易保持一致。
这笔交易完成后,HPE开曼彻底退出新华三股东行列,惠普系在这家中国ICT龙头企业中的影响力正式清零。紫光国际对新华三的持股比例升至87.98%,虽未达到100%控股,但已牢牢掌握绝对控制权。而包括中国信达、中信金融资产、招商局资本、宁波国资、合肥国资以及上市公司东方明珠在内的多方资本也陆续进入股东名单,形成了一个既有产业背景又有地方支持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这一步,走得很稳,也很有深意。
从我的角度看,这次收购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紫光过去二十年对新华三曲折整合之路的阶段性收官。2015年,紫光首次斥资166.6亿元拿下新华三51%控股权,开启了国产化替代的序幕;2024年,又花21.43亿美元收下30%;今年先是再购10%,如今再拿下最后9%,节奏清晰,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卡在行权协议节点上,价格稳定,资金来源明确,几乎没有溢价波动——说明这不是一场资本博弈,而是一次早已设计好的战略回归。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进投资者的身份。宁波甬宁背后是宁波通商基金和鄞州国资,合肥华芯则有合肥建投和东方明珠参与。这两个地方基金的加入,不只是出钱那么简单。它们代表的是地方政府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支持意愿,也意味着新华三未来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产业落地、政策对接会更加顺畅。尤其是合肥,近年来在半导体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布局野心尽人皆知,这次入股或许只是合作的开始。
我还关注到一点:紫光股份正在筹备H股上市。今年5月已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如果后续顺利,这次引入多元股东、优化治理结构的动作,显然也是在为资本市场做准备。让国有资本、产业资本共同持股,既能分散单一股东压力,也能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这对港股投资者来说是个积极信号。
当然,交易尚未最终完成,还需股东大会审议及相关部门审批。但从趋势看,新华三作为一家核心技术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本土化公司,其身份已经无可争议。它不再是一个“中外合资”的模糊体,而是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壤、服务国内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我始终认为,在当前环境下,能掌控自己技术命脉的企业,才最有底气。而紫光这一连串操作,不只是在买股份,更是在抢时间、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