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紫光集团正在AI赛道上悄然完成一场系统级的布局跃迁。不是简单地押注某个技术方向,而是从计算、网络、存储三大底层能力入手,构建起覆盖“端-边-云”的全栈式AI基础设施生态。这一动作,在生成式AI对算力、存力与连接力提出极致要求的当下,显得尤为关键。
三年前,新紫光通过整合旗下数十家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半导体全产业链与数字经济生态的协同架构。如今,这套体系在AI浪潮下的价值开始集中释放。紫光展锐发力端侧AI,其平台化方案已支持主流大模型,并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降低了边缘智能的部署门槛;新华三则在云端持续突破,其S12500AI系列交换机和超节点产品,支撑起千卡甚至万卡级智算集群的高效互联,带宽利用率提升超一倍;而紫光国微不仅在FPGA、电源管理等领域保持领先,更通过SeDRAM三维堆叠技术,为AI芯片提供高达数十TB/s的访存带宽,直击“存储墙”痛点。
在网络层面,紫光展锐作为3GPP R18标准中两项eRedCap方案的牵头提出者,已成为5G-A时代的重要技术贡献方,并推动超百款行业终端落地。与此同时,新华三推出的DDC连接架构和128个800G端口的AI智算交换机,正解决着大规模异构算力调度中的连接瓶颈。这种从无线到有线、从广域到数据中心内部的全场景连接能力,构成了AI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底座。
我一直在关注国产算力生态的发展,而新紫光的路径让我感到踏实。它没有追逐短期热点,也没有依赖单一爆款产品,而是用“三力合一”——算力、存力、连接力——构建了一个可扩展、可持续的技术飞轮。财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前三季度,紫光股份营收同比增长31.41%,第三季度更是高达43.12%;紫光国微单季度净利润同比暴涨近110%,扣非净利翻倍。这些数字背后,是AI基础设施投资逐步转化为实际收益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种全链条布局让新紫光具备了系统优化的能力。当别人还在单独提升芯片性能或网络带宽时,他们已经在做端网存协同设计。这正是当前AI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最需要的能力。在我看来,真正的AI竞争力,不在于某一项指标的领先,而在于整体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新紫光走的,是一条难但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