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火箭“发射王”星河动力正式启程IPO——这可能是中国商业航天迈向规模化发展最关键的一步。
10月22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这意味着这家国内民营火箭领域的“头号玩家”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有望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围后首批登陆资本市场的商业航天企业之一。
从数据来看,星河动力的行业地位堪称“断层领先”。自2018年成立以来,公司已为27家客户将8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次数占国内民营火箭总发射次数的51.3%。换句话说,国内每两次民营火箭成功发射中,就有一发出自星河动力之手。它不仅是国内首家实现火箭量产和高密度发射的民营企业,还创下发射次数、服务客户数、发射卫星数和成功率四项第一。
更关键的是,它的商业化路径已经跑通。“谷神星一号”已成为国内首个真正进入批量化、商业化阶段的民营火箭型号。而计划在2025年内首飞的“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则标志着其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的技术跃迁。尤其是“智神星”系列,瞄准的是未来大型星座组网的主流需求,一旦实现回收复用,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我一直在关注商业航天的发展,说实话,过去几年很多公司还停留在“打一发、热闹一阵”的试验阶段,但星河动力不一样。它已经实现了从技术验证到常态交付的跨越。一位业内人士说得精准:连续稳定的发射能力,才是商业化的真正门槛。而星河动力做到了。
更值得留意的是,这家公司刚刚在9月完成24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产业基金、南京创投、四川振兴基金等地方国资背景平台。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型火箭研发和产能建设。这种“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的模式,正是当前商业航天头部企业的典型画像。
背后的大环境也在变。今年6月,证监会明确扩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支持未盈利的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企业上市。上交所也透露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开展预沟通。如今,除了星河动力,天兵科技、蓝箭航天、微纳星空等也陆续启动IPO辅导。一场属于中国商业航天的“上市潮”,正在酝酿成型。
在我看来,星河动力若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意义不只是多了一家上市公司。它可能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真正的“灯塔企业”——通过资本监督倒逼规范运营,带动产业链协同,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场。这个行业需要的不是短期炒作,而是可持续的产业化能力。而星河动力,正走在那条最难但也最正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