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与双汇这两家猪肉产业巨头,正沿着各自的战略路径向对方腹地渗透。曾经的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如今在猪肉消费市场缓慢萎缩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从最新发布的三季度报来看,两家企业分别呈现出高增长与稳盈利的业绩分野。牧原股份今年前三季度营收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17.9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1.01%至147.79亿元。这一业绩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持续进展,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年初的13.1元/公斤下降到9月份的11.6元/公斤。
与牧原的快速增长不同,双汇展现出稳健的经营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5.23亿元,归母净利润39.5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9%和4.05%。尽管收入增幅有限,其肉类总外销量达到248.85万吨,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在肉制品业务方面,双汇第三季度吨均利润上升至5192元,为近年来单季较高水平。
在战略布局上,两家企业正不约而同地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牧原股份作为全球出栏量第一的生猪养殖企业,正逐渐加速向下游屠宰环节突进。今年前三季度已实现1916万头的屠宰量,同比增幅达到140%,产能利用率达到88%。其屠宰业务在今年第三季度首次实现了单季盈利,单季净利润约3200万元。
然而,牧原的屠宰业务仍面临着销售渠道建设的挑战。尽管屠宰量已远超过双汇的913万头,但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其屠宰、肉食业务的毛利率仅为2.10%,与双汇屠宰业务4.90%的毛利率存在明显差距。牧原亟待补足的是深加工短板和品牌影响力,而这恰恰是双汇数十年积累的护城河。
与此同时,双汇发展也在向上游养殖业谨慎延伸。根据2024年12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双汇发展生猪养殖产能年出栏100万头。今年第三季度,双汇的养殖业收入同比增长22.4%,经营利润为3649万元,同比扭亏且盈利幅度环比实现扩张。不过,实现扭亏仅是第一步,双汇养殖业务要形成真正竞争力仍面临挑战。受限于产能利用率,其成本控制能力与牧原等专业养殖巨头仍存在差距。
这种局面恰恰反映了两家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牧原擅长的是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而双汇的优势则在于品牌运营和渠道建设。面对各自的短板,两家巨头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突围。牧原将宝押在了技术驱动与效率提升上,其养殖成本的持续下降,得益于疫病防控、育种、营养和智能化等多维度发力。双汇则凭借其深厚的品牌积淀与渠道网络,在消费端精耕细作。目前,公司销售网点数量超百万个,同时新渠道放量成为重要增长引擎,第三季度新渠道销量同比增长34%。
两家企业从各守一隅到短兵相接并非偶然,《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显示,预计到2033年,猪肉的消费量年均减少0.5%并稳定在5400万吨左右。中国的猪肉市场正在缓慢缩减,这样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若想维持增长,唯有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在日益萎缩的蛋糕中争夺更大的份额。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