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股份(SZ000887)$ $汉宇集团(SZ300403)$ $浙江东方(SH600120)$
虽说中鼎股份股吧里面的水钱WB多,但是应几位粉丝的要求还是对中鼎股份的经营,业绩,以及商誉和未来的发展做个比较客观的解析,这里仅仅就是代表个人认知见解,如有哪里不对欢迎大家指证。
2025年三季度,中鼎股份交出了一份"营收稳增、利润高增"的亮眼成绩单。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5亿元,同比增长0.41%;归母净利润13.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26%;扣非归母净利润11.39亿元,同比增长20.14%。在汽车行业转型深化与机器人产业崛起的双重背景下,这份业绩既彰显了公司主业的韧性,也预示着新兴业务的成长潜力。本文将从业绩质量解析、机器人布局前景、合理估值测算及商誉风险化解四大维度,结合行业趋势与公司基本面,以乐观视角剖析中鼎股份的投资价值与发展路径。
前三季度0.41%的营收同比增速看似温和,实则暗藏业务结构升级的深层逻辑。从单季度数据来看,2025年Q3公司实现营收47.08亿元,同比下降2.44%,环比下降5.68%,主要受订单交付节奏与子公司收入确认周期影响,属于行业阶段性波动而非基本面恶化。拉长周期看,公司营收规模持续站稳百亿台阶,2024年全年营收达188.54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已完成去年全年的77.19%,全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可期。
营收稳定性的核心支撑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存量业务的订单保障,公司2025年一季度空气悬架、轻量化和热管理三大业务累计订单达411亿元,足以支撑未来五到七年的业绩增长,每年可贡献超80亿元营收增量;二是业务结构的新能源化转型,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占比已提升至5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比亚迪、理想、吉利、奇瑞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均跻身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超五成。在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公司提前布局的冷却系统、密封系统、底盘轻量化等业务持续发力,2025H1分别实现营收26.06亿元、19.42亿元、15.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0.27%、8.08%,成为营收增长的压舱石。
与温和的营收增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净利润实现了24%以上的高速增长,这一"剪刀差"充分体现了中鼎股份在成本控制、产品结构优化与规模效应释放上的显著成效。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提升至24.29%,创下近年新高;净利率达8.98%,较上年同期显著提升。其中Q3单季度毛利率更是达到25.78%,同比增长3.3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95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利润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其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新能源汽车密封件、空悬系统核心部件、储能液冷机组等产品的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橡胶零部件,随着这类产品销量扩大,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其二,规模效应持续释放,公司通过全球化生产布局与供应链整合,有效摊薄了固定成本与研发费用,2025Q3销售费用率仅为2.50%,保持行业低位水平;其三,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壁垒,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达5.48%,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溢价,同时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值得注意的是,Q3净利润高增虽包含1.41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一次性影响,但扣非净利润仍保持20.14%的稳健增长,印证了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
财务数据显示,中鼎股份当前资产总计达257.05亿元,负债合计119.6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34%,处于行业合理水平,财务风险可控。从资产构成来看,2025年6月末公司流动资产达149.53亿元,非流动资产107.52亿元,流动资产占比达58.17%,资产流动性良好,能够充分保障日常经营与项目投资需求。
订单储备方面,公司2024年新增订单117亿元,2025年新增订单已超过152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储能、机器人等新兴业务订单占比持续提升,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充足的订单储备与稳健的财务结构,共同构成了公司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安全垫",也为机器人等新兴业务的持续投入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巩固汽车零部件主业的同时,中鼎股份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核心战略方向,凭借在密封、轻量化、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核心总成的全链条布局,有望在万亿级机器人市场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通过子公司安徽睿思博、星汇传感等平台,已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完成全面布局,形成了"关节总成+减速器+力觉传感器+轻量化骨骼"的产品矩阵,技术路线清晰且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减速器领域,公司谐波减速器产品已具备核心技术优势,控制误差≤0.1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已为埃夫特工业机器人配套并产生收入,同时向多家机器人本体公司送样测试。公司规划谐波减速器产能达15万台/年,随着机器人产业规模化量产,这一业务有望快速放量。在力觉传感器领域,公司通过合肥星汇传感布局了六维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一维拉压力传感器等产品,采用金属箔式应变片技术路线,后期将增加MEMS技术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腕、脚踝及执行机构末端,在重复性精度和抗过载方面具备优势,目前产线已落地并处于客户送样阶段。
在橡胶制品与结构件领域,公司充分复用汽车密封件技术,开发的机器人关节密封件可提升产品寿命30%以上,已为奇瑞墨甲机器人配套头套、脚垫、密封件等产品并实现收入。同时,公司密封件产品已应用于谐波减速器,相关专利正在申请中,实现了技术的跨场景复用。此外,公司轻量化骨骼产品已向客户送样,磁流变减振器技术可应用于机器人柔性关节与腿部减振,目前产线已落地并加速客户对接,有望成为又一核心配套产品。
公司在机器人赛道的布局并非单兵突进,而是通过战略合作与政策借力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生态。作为合肥包河区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公司获得了地方政府在供应链、应用场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政策扶持,有助于快速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2025年8月,公司与合肥包河区政府签署战略协议,计划投资建设机器人减速器、传感器、关节总成及本体制造与代工项目,进一步巩固区域产业优势。
在产业链合作方面,公司已与五洲新春、众擎机器人、埃夫特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技术互补与市场共享;与深圳逐际动力签订《项目合作意向协议》,拟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开展机器人本体制造合作,实现从零部件供应商向"零部件+本体代工"的转型。这种"核心部件+本体制造"的全链条布局,不仅能够提升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还能充分享受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整体红利。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转折期,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打开。参考行业预测,2030年中美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04万台,市场空间约3050亿元,其中减速器、力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约占整体价值量的30%-40%,对应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中鼎股份凭借在汽车领域积累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全球化客户资源,有望在机器人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浪潮中抢占先机。按照目前的配套进度,公司橡胶制品已实现批量供货并产生收入,减速器、传感器处于送样测试阶段,预计2026年起逐步进入量产阶段。随着特斯拉Optimus、奇瑞墨甲、埃夫特等机器人产品的量产落地,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有望从当前的"小额贡献"逐步成长为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预计2027年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有望突破30亿元,成为公司第二大增长曲线。
估值的核心逻辑是业绩确定性与成长想象力的平衡,结合中鼎股份的业绩表现、机器人布局进度及行业估值水平,我们从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两个维度,对公司合理股价进行测算。
基于公司当前的订单储备、业务结构与行业趋势,我们对2025-2027年业绩做出如下预测:
- 营收端: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订单的持续交付与机器人业务的逐步放量,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216.8亿元、243.9亿元、27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12.5%、13.5%。其中2025年机器人业务收入约5亿元,2026年增长至15亿元,2027年突破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0%。
- 利润端:随着高毛利率的机器人零部件与储能液冷业务占比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1亿元、19.5亿元、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9%、14.0%、15.9%;对应EPS分别为1.30元、1.48元、1.71元。这一预测与东方财富网等机构给出的盈利预测基本一致,具备较强的合理性。
从行业估值水平来看,当前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PE(TTM)约为25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平均PE约为30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平均PE约为40-50倍。中鼎股份作为兼具汽车零部件稳健性与机器人成长属性的企业,应给予其"主业估值+成长溢价"的双重估值逻辑。
- 主业估值:按照2025年预计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参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PE30倍,主业对应估值约513亿元。
- 成长溢价:机器人业务2027年预计收入30亿元,参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平均PS(市销率)8倍,对应估值约240亿元,考虑到业务处于成长期,给予2025年成长溢价120亿元(240亿元×50%)。
综合计算,公司2025年合理估值约为633亿元(513亿元+120亿元),对应合理股价约为48.69元(633亿元÷12.99亿股)。截至2025年10月29日,公司股价为22.88元,对应2025年PE仅为18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估值修复空间广阔。
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DCF)进行测算,假设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为8%,永续增长率为3%,基于2025-2027年预计净利润及现金流情况,测算得出公司内在价值约为680亿元,对应合理股价约为52.35元(仅仅就是合理测算,未来两年能否到达这个位置还有待验证,)。这一结果与相对估值法形成相互印证,表明公司当前股价存在显著低估,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估值测算的核心假设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订单交付顺利、机器人业务按预期实现量产、毛利率维持稳定上升趋势。若未来机器人业务放量速度超预期,或储能液冷等新兴业务取得重大突破,公司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合理股价存在上修空间。
商誉风险解析:理性看待存量规模,多元举措化解潜在风险
商誉问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结合中鼎股份的商誉结构、减值测试情况与风险应对措施,我们认为其商誉风险整体可控,且公司已通过多种方式构建了风险防火墙。
商誉规模与结构。存量可控,质量良好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鼎股份商誉金额为24.93亿元,占净资产比例为18.15%,占资产总计比例为9.70%。从行业对比来看,这一商誉规模与占比处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等水平,远低于部分通过大规模并购扩张的同行企业,整体风险可控。
从商誉形成历史来看,公司商誉主要源于过往对汽车零部件领域优质企业的并购,这些并购标的已完全融入公司业务体系,成为营收与利润的重要贡献者。从近年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以来公司非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保持在0.53-2.11之间,资产运营效率良好,并购标的未出现业绩变脸情况,为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了基础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最新财报中未出现商誉减值计提情况,表明各并购标的经营状况稳定,商誉质量良好。
面对潜在的商誉风险,中鼎股份通过业务整合、业绩承诺、减值测试与结构优化等多种方式,构建了全方位的风险化解体系:
深化并购标的业务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公司将并购标的的技术、渠道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实现了产品互补与市场共享。例如,通过整合海外并购企业的密封技术,公司成功开发出机器人关节密封件等新产品,提升了商誉对应的资产盈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减值风险。
严格执行商誉减值测试制度。公司每年都会对商誉相关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结合行业趋势、标的经营业绩、未来现金流预测等因素,审慎评估商誉减值风险。从2024年至今的测试结果来看,各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均高于账面价值,未出现减值迹象,且随着新兴业务的增长,资产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商誉的安全性。
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商誉相对比例。随着公司自身业务的持续增长,营业收入与净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将逐步稀释商誉占比。2024年公司净资产为126.31亿元,2025年6月末已增长至137.37亿元,净资产的快速增长使得商誉占比从之前的较高水平逐步下降至18.15%,风险持续稀释。
聚焦核心业务,避免盲目并购。近年来公司并购策略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战略补强",并购标的主要聚焦于机器人、储能等新兴业务领域,且多采用"合资设立+分步收购"的模式,既控制了并购成本,又降低了商誉形成规模,从源头上控制了商誉风险。
商誉背后的隐形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司的商誉也承载着并购标的带来的技术、渠道与品牌价值。这些隐形资产不仅支撑了当前的业绩增长,更为公司向机器人、储能等新兴领域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例如,公司在汽车密封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生产经验,正是切入机器人密封件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并购获得的全球化生产布局与客户资源,为机器人业务的国际化拓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看待中鼎股份的商誉不应只关注其账面规模,更应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价值与协同效应。
综合来看,中鼎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展现了"主业稳健、盈利提升、新兴业务加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营收微增背后是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净利润高增印证了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411亿元的在手订单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机器人赛道,公司已完成核心零部件全链条布局,产品逐步从送样走向量产,有望在万亿级市场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储能液冷等新兴业务的快速推进,进一步丰富了增长极。
估值层面,当前公司股价对应2025年PE仅为18倍,显著低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机器人行业平均水平,结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测算,合理股价应在(我怕写出来大家震惊、怕吓到大家就不写了,肯定高于前高26元)区间,当前股价存在翻倍以上的估值修复空间。商誉风险方面,24.93亿元的商誉规模相对可控,且公司通过业务整合、减值测试与资产结构优化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了潜在风险,无需过度担忧。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量产以及储能液冷业务的逐步放量,中鼎股份将进入"主业稳增+新兴业务爆发"的双重增长周期。短期来看,2025年全年业绩超预期有望成为股价催化因素;中期来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量产落地将打开估值提升空间;长期来看,公司有望成长为兼具汽车零部件龙头地位与机器人核心供应商身份的多元化制造企业。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中鼎股份正处于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拐点,短期的股价波动不改长期投资价值。随着公司机器人业务进展的持续兑现与新兴业务的逐步贡献,市场对其的估值逻辑将从"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汽车+机器人双赛道龙头"转变,估值重塑过程有望持续推进。在行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中鼎股份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充足的订单储备与清晰的战略布局,有望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提升,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
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机器人产业量产进度低于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商誉减值风险超预期。但总体而言,公司核心竞争力突出,成长逻辑清晰,潜在风险均处于可控范围,乐观视角下,这些挑战更像是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考验,不改公司长期向上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