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重庆奥兴嘉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ASU暨ESC400W电机全自动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国内首条由民营企业打造的闭式空悬电机全自动产线,不仅代表当前国产空悬电机制造的最高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更标志着中国智能底盘核心部件向外资垄断格局发起实质性挑战。
这条产线从设计到工艺工装全部由奥兴嘉自主完成,涵盖转子装配和整机装配两大自动化单元,实现了从物料上线到成品测试下线的全流程“黑灯生产”。通过MES系统为每一件产品建立“数字身份证”,结合伺服压机、视觉定位与数据闭环管理,装配精度达到微米级,真正实现了从传统装配向精密制造的跨越。客户代表浙江安致汽车科技总经理李晓林在现场回忆,曾面临两个月交付样件、五个月量产的极限任务,而奥兴嘉仅用16天提交手工样件,30余天完成模具件交付,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支撑。
过去14年,奥兴嘉专注于线控底盘驱动电机研发,走出了一条“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路径。公司已拥有54项专利,产品覆盖ABS、ESC、RBU ONE-BOX及ASU电机,广泛配套一汽、东风、长安、吉利、小鹏、零跑等主流车企。2021年销量85万台,到2024年跃升至157万台,计划2025年冲击200万台。其中ABS与ESC电机贡献七成收入,已成为增长基本盘。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产业突破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能否在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当博世、大陆长期主导底盘核心技术时,奥兴嘉选择了一条最难但最根本的路——从电机这一底层部件做起,构建起完整的质量体系与制造能力。早在2013年就通过IATF 16949认证,2020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不是标签,而是实打实的门槛积累。
更让我看重的是它的战略定力。在电池格局基本落定的今天,智能底盘正成为新一轮技术竞争的主战场。空气悬架已从百万豪车下探至20万级车型,未来将触及15万市场,“科技平权”正在发生。奥兴嘉没有追逐风口,而是牢牢抓住线控悬架与线控制动的核心执行部件,以高标产线保障稳定供给,这恰恰是产业链最需要的确定性。
它立足重庆,深度嵌入长安、赛力斯为核心的本地供应链,顺势而起。但我相信,它的野心不止于此。董事长邓清荣所说的“未来十年是快速发展期”,背后是对成为中国版‘博世’的期待。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目标不只是替代,更是重构——用更高的响应效率、更强的协同创新,推动智能底盘技术普惠化。
这条路很难,但已经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