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前掌门人落马,背后信息量巨大
五粮液集团原董事长李曙光被“双开”——这是今日最震动酒业圈的消息。四川省纪委监委10月27日通报,李曙光因严重违纪违法,已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通报措辞严厉:他不仅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还搞迷信活动;更在任职期间大肆敛财,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酒类经销权、承揽项目等利益,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此外,他还被指“靠企吃企”“公器私用”,将五粮液的盈利业务交给亲友经营,纵容特定关系人牟利。
李曙光自2017年3月起执掌五粮液,至2022年1月调任四川省人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政五年。他曾提出五粮液要开启“二次创业”,冲刺千亿营收目标,并推动品牌与市值重回龙头地位。然而,就在其卸任三年后,反腐利剑落下。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任职期间,五粮液内部已有多名高管被查,包括董事张辉、监事会主席余铭书、仙林果酒总经理潘钟等,暴露出当时企业治理中潜在的风险链条。
曾经的“改革者”,为何沦为“靠企吃企”的典型?
我一直在关注国企高管的廉洁问题,尤其是像五粮液这样兼具地方经济支柱与高利润属性的企业。李曙光案最令人唏嘘之处在于,他并非。他在任内推动战略转型、强化品牌运作,五粮液的营收和市值确实在那几年实现了显著增长。但正因权力集中于“一把手”,若缺乏有效监督,极易演变为“一把手说了算”的畸形生态。
从通报内容看,李曙光的问题贯穿政治、组织、廉洁、工作和生活五大纪律,几乎“全项违规”。特别是“为亲友非法牟利”和“特定关系人收受财物”这两点,说明腐败已形成家族化、圈子化的特征。而“获取酒类经销权”成为权钱交易的关键入口,这恰恰是白酒企业最核心的利益分配环节——谁拿到经销权,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这种“靠企吃企”的模式,本质上是把国有企业当成私人资源池。
五粮液会受多大影响?我的判断是:短期震荡,长期向好
回到市场本身,五粮液(000858)今日主力净流入为-7555万元,近五日累计净流出达2.79亿元,行业整体也处于资金流出状态。这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对高层震荡存在担忧。但从财务评估来看,公司现金流改善、短期偿债压力小,基本面依然稳健。
我认为,这一事件对五粮液的品牌形象短期内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动摇其根本。毕竟,企业早已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现任管理层与李曙光无直接关联。更重要的是,此次查处释放出强烈信号:即便是功成名就的“老领导”,只要触碰红线,终将被清算。这对整个国企系统都是一种震慑。
说到底,一个企业的真正强大,不只是营收数字,更是制度清明与治理透明。李曙光的倒下,或许是五粮液走向真正成熟的一次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