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五粮液独家战略合作的“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三期活动举行。
这场以“五粮酝和美”为主题的论坛,以“学术研讨+文化展示+技艺体验”的立体形式,汇聚农业、考古、历史、经济、酿造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五粮液作为全球首款五粮固态蒸馏酒的技术内核,和其背后贯通产业链、承载文化交流的经济与文化双价值。
构筑产业竞争壁垒
五粮液的品质根基始于独特的技术体系。
中国酿酒大师、五粮液股份公司技术总顾问赵东首次系统阐释了五粮液的“五性”特质——品类开创性、品质高端性、技术引领性、价值稀缺性、品牌独特性,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五粮酿造工艺。
赵东现场披露了严苛的酿造标准:单轮发酵期长达70天,双轮底发酵期翻倍至140天以上;每100斤原酒中,仅极少量能达到五粮液品质标准。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惠波从行业视角指出,五粮液开创的“五种粮食+上千种微生物”协同酿造模式,打破了国外蒸馏酒单一原料的局限。依托四川独特的气候、水土禀赋,以及元明窖池这一“活态遗产”,窖泥中繁衍的上百种微生物与五粮形成共生关系,最终酿出“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的独特口感,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引领中国白酒行业发展,更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壁垒。
激活农业经济价值
五粮液的“和美”基因,首先体现在对产业链上游的深度赋能。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卢勇教授指出,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是全国重要粮仓,而五粮液早已将粮食生产基地打造为“第一车间”,目前已建立15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实现从种子选育、种植,到收割、储存、酿酒的全链条管控。
这种“田间到酒瓶”的全链模式,不仅保障了原料品质稳定,更激活了农业经济的附加值。一方面,专用粮基地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契合“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产业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种植与科学管理,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表示,五粮液通过五粮酿造,将农业资源转化为高端消费品,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链闭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符号
在全球化语境下,五粮液的“和美”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
著名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表示,五粮液的五种粮食——高粱(非洲)、大米和糯米(中国)、小麦(西亚)、玉米(南美洲),分别来自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五粮”本身就是早期人类文明交流的产物,而五粮液将其融合酿造,堪称“取全球谷物之精华”。
这种“多元和合”的特质,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核高度契合。著名和合文化研究学者罗安宪指出,西方蒸馏酒追求单一原料的极致风味,而五粮液的五粮协同,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哲学思想的具象化——五种粮食的风味在窖池中互补协调,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创造全新价值。
近年来,五粮液在推动中国白酒国际化方面已搭建多元平台。罗惠波表示,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的产业故事,到“和美”理念的全球传播,五粮液正成为中国白酒扬名世界的“推动者”。
西班牙生态学家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以跨文明视角评价:“五粮液的多粮酿造与西班牙葡萄酒的‘风土’理念虽路径不同,但都饱含对土地的敬畏,‘和美’理念为不同文明交流提供了绝佳范本。”
从技术突破构筑产业壁垒,到全链管控赋能农业经济,再到文化内核推动文明互鉴,五粮液以“五粮酝和美”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品质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的发展路径。汤继强从价值维度指出:“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是我们文化里最精彩的表达。五粮液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更能满足人们对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