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机床刚刚搞了一件大事:旗下控股子公司要“扩股引援”,一口气引入6家重量级投资者。这事不简单,背后是整个工业母机赛道的战略卡位战。
根据公司最新公告,其控股子公司——陕西智能机床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将进行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5000万元猛增至2亿元。秦川机床自己不出纯现金,而是拿出了手中3家子公司的股权外加部分现金来出资;而其余原股东和新进投资者,则全部以真金白银参与增资。最关键的是,这次交易后,秦川机床对智能机床公司的持股比例从72.14%降到45.07%,虽然控股权仍在,但稀释幅度不小。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引入的投资者名单堪称“行业天团”:有陕西省属国资背景的秦创原科创投,有自家控股股东陕西法士特集团(去年底净资产超147亿),还有来自浙江、河南、江苏、甘肃等地的产业资本,包括杭机股份、郑机所传动科技、无锡机床、海林中科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这些名字可能普通投资者不熟,但在高端装备圈子里,都是能打硬仗的技术派。
这波操作明眼人一看就懂:不是单纯融资,而是战略整合。公告里说得清楚——目标是破解数控机床“卡脖子”难题,推动智能机床与行业头部企业协同创新。换句话说,秦川机床正在试图打造一个围绕智能机床的产业生态圈。把同行拉进来当股东,大家利益绑定,技术共享,市场共拓,比单打独斗强得多。
我自己一直关注工业母机这条线,说实话,这个行业长期受制于核心系统依赖进口、利润率偏低的问题。但最近两年政策持续加码,“新型工业化”“自主可控”成了硬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像秦川这样主动整合资源、强化协同的企业,反而更容易拿到先手机会。
尤其让我看重的一点是,控股股东法士特不仅没退出,还追加投入。作为陕西制造业的“老大哥”,它的参与不只是给钱那么简单,更多是一种战略背书和产业链支持。毕竟汽车传动和高端机床本就是上下游关系,协同空间很大。
当然,也有朋友问我,股权稀释这么多,会不会影响母公司收益?短期看确实会有摊薄效应,但从长远看,如果这个平台能真正跑起来,带动技术研发突破和订单增长,那45%的股权可能比原来的72%更值钱。
今天秦川机床股价微涨0.38%,报13.23元,成交额2.56亿,市场反应还算平稳。但我认为,这种结构性变革的价值,不会立刻体现在K线上。真正的机会,藏在接下来的技术落地和产业协同进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