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开启美国繁荣的黄金时代!” vs “5%的供应增量就想动摇中国?别太当真”
一边是白宫高调宣称关键矿物协议将引领“黄金时代”,另一边是市场冷静评估现实:美日马泰四方签署的这份“里程碑式”协议,短期内或难撼动全球稀土格局。冲突双方的言论直接对撞——美国强调“国家安全与经济韧性”,中国则以出口管制新规回应,称措施“符合国际规则”。一场围绕关键矿产的博弈,正在地缘与产业链之间悄然展开。
事件概述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与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签署关键矿物协议,旨在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并增强美国经济韧性。根据官方声明,这些协议被描述为“里程碑式”的举措,将助力美国进入“繁荣的黄金时代”。当前进展显示,协议将促进稀土、锂等关键矿物资源供应的多样化,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官方强调此举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而协议签署国则可能借此深化与美的经贸合作。
事件分析及观点罗列
中泰证券先进产业研究首席冯胜及其团队认为,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路线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推演。该观点出自其发布的《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推演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路线》报告(2025年5月30日)。
特朗普与多国签署关键矿物协议短期内提振股市情绪,但长期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协议签署后,稀土开采、半导体、军工等板块因乐观预期出现短期股价上涨;然而项目落地面临环保成本、技术难题等挑战,且全球竞争格局变化可能限制美国供应链的独立性,影响长期股市表现。
美国试图通过协议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实际效果受限于技术和资源:美国92%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依赖中国,技术差距明显;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合作项目需1年以上才能投产,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供应链;盟友在冶炼、分级萃取等环节能力有限,仍依赖中国技术。
关键矿物协议对全球股市和资源格局产生连锁反应:澳大利亚矿业股因协议签署创历史新高;美股稀土概念股因市场对供应链多元化的乐观情绪而波动;协议可能重塑全球稀土贸易格局,影响相关产业链的长期投资方向。
协议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美国稀土供应自足,更多是政治策略:中国拥有全球一半的稀土储量和99%的重稀土加工产能,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即便美澳计划投入85亿美元,但产业链建设面临高技术壁垒和环保要求,独立体系需长期投入。
美澳矿产协议对全球稀土市场格局影响有限,中国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动摇:中国已实施稀土出口新规,巩固管控优势;美澳协议预计仅贡献全球5%稀土供应,与中国现有产能相比微不足道;中国外交部表示管制措施符合国际规则,削弱了美国“脱钩”论调的实际效果。
相关题材及人气个股
这一事件涉及关键矿物、新能源、半导体及高端制造等领域,带动相关题材个股受到市场关注。
蓝盾光电(300862.SZ)主要从事高端分析测量仪器研制、软件开发及数据服务。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2.72亿元,同比下降21.33%;归母净利润亏损5902.28万元,同比下滑827.61%。尽管业绩承压,但受“科技重组预期”驱动,股价上涨14.15%至25.57元。长城久嘉创新成长混合型基金新进持股270万股,融资余额处于历史70%分位以上。
*ST双成(002693.SZ)主营药品研发生产,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增长164.39%至8478万元,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1594.31万元,前三季度净亏损收窄93.33%,主因注射用紫杉醇获FDA批准并出口。叠加“科技重组预期”,股价涨停报8.16元,吴欣、韩小仙等自然人及北京金汇豪国际投资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
智动力(300686.SZ)关联“数智技术”、“绿电直连”概念,可能涉足能源数字化或智能制造。近期股价上涨3.23%至15.99元,10月30日主力净流入4759.70万元,主力净量达1.77%,两市排名靠前,体现题材驱动下的资金博弈。
TCL科技(000100.SZ)聚焦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和半导体材料。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359亿元,同比增长10.5%;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大增99.8%。面板业务增长强劲,中小尺寸笔记本面板销量增63%,车载显示出货面积增47%。印刷OLED产线开工,MicroLED预计年底量产。公司参与设立20亿元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基金,10月29日融资买入额达2.77亿元。
长电科技(600584.SH)为国内领先集成电路封测服务商。股价虽微跌0.48%至41.6元,但融资交易活跃,10月23日至24日连续两天融资买入超2亿元,10月27日单日达7.29亿元,两融余额近40亿元,占流通市值超5.4%,处历史90%分位。市场预期其受益于国产GPU企业冲刺IPO带来的封装需求,有望实现全链条国产化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