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亿元!中国一汽刚刚向智能驾驶公司卓驭科技砸下一笔巨额战略投资,交易一落地,立刻引爆整个汽车圈。
这笔超36亿元的投资,不仅让卓驭科技投后估值突破百亿大关,更关键的是——中国一汽以35.8%的持股比例,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而此前的控股股东New Territory(由大疆系自然人实际控制)持股降至34.85%,双方形成共同控制关系。这意味着,这家脱胎于大疆车载事业部的智驾企业,正式进入“国资+产业资本”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但有意思的是,尽管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卓驭科技明确表示: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现有管理团队、技术路线和品牌战略不变。中国一汽的角色,是战略股东,重点在业务协同与资源支持,而非直接干预经营。这种“输血不夺权”的合作模式,在当前车企纷纷自研智驾、围猎技术公司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克制且务实。
事实上,双方的合作早有铺垫。从2024年4月签署智能驾驶战略合作协议开始,卓驭的“成行平台”高算力方案和惯导三目视觉系统,已经陆续搭载在红旗天工系列、EH7 2025款、HS6 PHEV等车型上,实现了城市领航、高速领航和智能泊车等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突然的资本联姻,而是技术落地验证后的水到渠成。
我一直在关注自动驾驶行业的演变,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热衷于追逐那些喊着L4、Robotaxi口号的“技术明星”。但到了2025年,风向变了。像这次一汽投资卓驭,看中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叙事,而是实实在在的量产能力、成本控制和规模化落地经验。卓驭走的“油电同智”路线,正是要把高阶智驾带进燃油车主流市场,这恰恰契合了传统车企转型中最迫切的需求。
更值得玩味的是背后的战略图景。一汽近年来动作频频,除了这次重注卓驭,还曾传出要收购零跑汽车(虽然后者否认),再加上其在红旗品牌上的电动化投入,一条清晰的路径浮现出来:通过资本纽带整合关键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化生态。相比上汽押注智己、飞凡的直营新模式,一汽的选择更偏向“稳扎稳打+外部协同”,这或许也反映了国有车企在变革中的典型逻辑——既要创新,也要可控。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百亿估值之下,市场对卓驭的期待已不可同日而语。接下来它不仅要继续扩大在乘用车前装市场的份额,还要推进L3/L4技术研发、拓展商用车和海外市场。而如何在中国一汽的产业资源与自身独立发展之间保持平衡,也将是一场长期考验。
但我认为,这次投资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智能驾驶正在告别“烧钱换故事”的时代,真正进入以商业价值为核心的下半场。谁能让技术跑通量产、跑赢成本、跑进用户日常,谁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