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药董事长徐晰人被刑拘,一场“1元入主”的资本大戏骤然落幕。短短十个月,从神秘接盘到人事清洗、福利削减,再到资产处置疑云与员工围堵,这家老牌药企深陷风暴中心。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公司刚刚创下业绩新高的背景下,核心管理团队被“团灭”,而高达数亿元的资产去向成谜,如今董事长突遭刑事拘留,市场愕然。
1元收购埋下隐患,高杠杆交易暗藏风险
2024年12月,徐晰人通过其控制的新优势国际,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并承接23.92亿元债权,从而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北大医药。这一“蛇吞象”式操作在当时就引发投资者强烈反应——公告后5个交易日内,股价下挫约15%。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这笔超高杠杆交易的深度疑虑。有投行人士指出,此类交易往往意味着目标公司存在重大隐性债务或经营风险,否则不会以远低于市值的价格易主。
内部矛盾激化,资产处置与资金流向成焦点
徐晰人入主后的一系列举措迅速点燃了基层情绪。取消节日福利、停发高温补贴、对长期待岗员工实施“优化”培训,甚至不再兑现离退休人员补偿,导致劳资关系急剧恶化。今年10月初,重庆警方已介入调查,调阅厂区资料。据内部人士透露,徐晰人被查可能与其主导的资产处置有关。例如,原由合成集团控股的东渝水厂虽早已关停,但清算回款涉及数千万元;另有消息称,长江制药厂相关资产被出售套现四五千万,资金去向不明。此外,2025年半年报中消失的重庆长江制药厂持股,也加剧了市场对其暗中转移资产的猜测。
更耐人寻味的是,徐晰人并无医药行业背景,其名下企业如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等亦显空壳化特征。尽管曾与九洲药业实控人花轩德合作,但双方关系后期破裂,甚至传出借款利息高达30%的消息。这让人不禁怀疑:这场高调入主,是否更多是一场资本腾挪而非产业深耕?
“去北大化”冲击业绩,未来走向仍存变数
除了治理危机,业务层面的“去北大化”也在重创公司基本面。作为原第一大客户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合同到期后未续签,导致北医医药失去约6亿元收入来源。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47.95%,净利润下降18.04%。尽管近期因流感概念带动股价涨停,但业绩支撑力明显减弱。目前北大医药称董事会和生产经营正常,但实际控制人缺位、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如何稳定团队、恢复信任、化解债务与员工安置难题,将是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