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31 22:18:49 股吧网页版
北大医药董事长徐晰人被刑事拘留,资本玩家1元控股就任仅3个月
来源:华夏时报网


K图 000788_0

  上任不足半年的北大医药董事长、总裁徐晰人被刑事拘留。随着该消息流出,北大医药股价两连跌。10月31日早盘跌破5.69元/股,30日收盘跌幅达6.97%。

A.png

  10月29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晰人因配合相关部门调查被刑事拘留,暂时无法正常履职。公司已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控制权未发生变化,董事会运作正常,财务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此前10月24日晚间,北大医药曾发布公告授权公司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授权公司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徐晰人走马上任仅过去3个月。今年7月,徐晰人正式就任北大医药总裁。此前2024年12月,徐晰人成为北大医药新实控人。他控制的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1元价格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并通过债权承接获得北大医药22.22%的股权。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史天一指出,“对于北大医药来说,此次刑拘风波是雪上加霜的打击。外界在猜测刑拘背后的原因,而公司也面临失去北大品牌标签、与第一大客户终止合作、业绩承压等多重挑战,这家本就处在转型阵痛中的企业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大医药已经与北京大学或国资切割,没有更多关联,所以在非国资的条件下,交易价格是市场化的,1元价格虽然抓眼球,但承债方式也是风险和压力或代价。因此,单纯从价格上并不能认定存在问题,但不排除在过程中其他方面甚至与此项交易无关的方面存在瑕疵。

  被刑事拘留

  据悉,徐晰人的此次突然“消失”并非毫无预兆。10月17日,徐晰人于上海机场准备出关时,便已被重庆警方带走调查。

  10月24日晚间,北大医药发布公告,徐晰人因“个人原因”暂时无法履职,授权公司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公司董事会运作正常,公司财务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徐晰人正式入主北大医药尚不足一年。而他与北大医药的缘分始于2024年12月。

  彼时,徐晰人通过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以1元象征价格收购方正商业管理持有的西南合成100%股权。同时支付3300万元受让约23.92亿元债权,从而间接掌控北大医药22.22%的股份。

  事实上,这笔交易对徐晰人来说极为划算——按当时北大医药39亿元总市值计算,22.22%股权对应价值约8.7亿元,而他的实际支出仅3300万元。而从结果来看,北大医药原控股方最终在诸多前往洽谈控制权的机构中选择了徐晰人。

  公开资料显示,徐晰人1979年出生在浙江台州,现任新优势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浦西支行浙江业务部主任。在入主北大医药前,他并不为资本市场所熟知,入主则迅速展开管理层“洗牌”。

  今年1月起,公司管理层经历重大洗牌,管理层迎来多次人事调整。2月28日,北大医药董事会换届,来自公司前身西南合成制药厂的5名董事被更换。3月初,北大医药发布称,公司董事长齐子鑫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紧接着4月初,徐晰人正式出任北大医药董事长,杨力今、包铁民被选举为北大医药董事。

  6月23日,该公司原总裁袁平东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裁等所有职务,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而袁东平在职的9年期间,不仅推进公司重点品种的销售,还完成北大医药控股变更和平安集团入驻后的战略调整。其离职公告中,北大医药方面也表示,他为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推动公司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作出巨大贡献。

  今年7月1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近百名离退休人员持续冲击、围堵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声讨历史遗留的住房和待遇问题,严重影响公司办公环境,导致公司员工无法正常上下班。

  7月4日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董事会决定聘任徐晰人先生为公司总裁、余孟川先生为常务副总裁,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十一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至此集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裁三大要职于一身,徐晰人完成对公司的全面接管。

  业绩承压

  徐晰人接手前后,北大医药已面临一系列经营压力。

  今年4月,北大医药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终止业务合作。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曾是北大医药的第一大客户。2024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实际采购金额为11.23亿元,占北大医药当年药品流通收入的78.15%。

  失去这一核心客户对北大医药影响颇大。公司在公告中坦言,由于北医医药目前始终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因此可能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人员分流、企业转型的风险。北大医药预测,这一事件将导致公司自2025年6月起至2025年年末可能面临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的风险。以2024年经审计数据对比,其营收、净利润减少金额约占29.13%和28.99%。

B.png

(来源:公司财报)

  从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来看,失去第一大客户的影响已经显现。2025年第三季度,北大医药实现营业收入约2.74亿元,同比下降47.95%;归属净利润3568.67万元,同比下降18.04%。 业绩下滑幅度令人震惊。

  值得注意的是,在徐晰人入主北大医药时,相关协议明确要求剥离“北大”“北医”品牌。协议规定,入主后120天内必须完成公司名称变更手续,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不得含有字号“北大”“北大医药”“北医”或类似字号,180天清除所有北大关联印记。这意味着,北大医药将失去依托多年的“北大”品牌背书,品牌价值的损失难以估量。

  在医药行业,这一品牌资产曾帮助公司获取医院渠道信任。北大医药前身为西南合成制药厂,1997年于深交所上市。2003年,北京大学通过旗下北大方正集团收购其股权,成为实际控制方。此后,公司依托北大医学品牌资源拓展医药业务,2013年正式更名“北大医药”。而现如今,在失去北大品牌背书的同时,公司还失去了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合作。

  面对困局,北大医药尝试转型,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今年8月,公司公告宣布“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似乎打算强化在仿制药生产方面的优势。据悉,北大医药的医药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其中多款产品已经纳入集采,如抗感染类产品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奥硝唑注射液等。

  事实上,集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毛利率水平,2024年,公司制药业务毛利率较上年下滑了11.23个百分点至57.47%。在集采背景下,仿制药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海西新药的案例显示,集采导致其净利率从37.1%骤降至29.2%,表明整个仿制药行业面临盈利压力。此外,北大医药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74次,远低于行业均值3.5次,资金效率低下问题突出,转型将加剧其现金流压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